子曰:“能以禮讓之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讓為國,如禮何?
孔子講:能夠以禮讓治國,有什么難度呢?不能以禮讓治國,禮又有何用呢?”
“讓”與“爭”相對,在古漢語里,“讓”的解釋頗多:
古漢語詞典
儒家的政治思想為“以禮治國”,而“讓者,禮之主也。”,簡而言之,“讓”為禮的根本。禮作為從上古的巫術和祭祀活動中發展而來一種制度,儒家們意圖用它來約束人的自然天性“競爭”。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無法脫離動物界的物競天擇這種自然規律,因為生存是人和動物的共性,而因生存而產生的競爭帶來的后果便是野蠻,例如戰爭和侵略,而禮作為一種制度的輸入,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開端,而相對于“競爭”的便是“謙讓”,可以說,人類社會自從懂得了“讓”,便步入了文明社會,所以禮的實質為讓,故孔子講“不能以禮讓治國,如禮何”。
同時在儒家將禪讓、推賢、尚善作為一種美德,歷來將堯舜奉為圣主,更是彰顯“讓”為人的一個重要品格。
在如今戾氣十足的社會,如果我們能呼喚一些“讓”的精神,也許我們的社會不會那么浮躁和嘈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