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里仁篇第十三則。
1、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2、傅佩榮譯文
孔子說:“能以禮貌謙讓的態度治理國家,治理國家有什么難呢?不能以禮貌謙讓的態度治理國家,又能用禮做什么呢?”
“禮”即人際關系的具體規范,“讓”即人與人互相尊重的態度。“禮讓”合稱,則指禮貌謙讓的態度。禮而不讓顯得驕傲,就會喪失禮的本意了。
傅佩榮:實現社會的良性循環
常有人批評有權勢者傲慢,就與此有關。其實,從政者應該多讀幾遍《論語》,每天早上起來,隨便翻一頁都可以得到啟發。人心都是肉做的,想法都差不多,你讓我一分,我讓你兩分,這是常見的事。如果一步都不讓,一定要爭,那么誰怕誰呢?反正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大家都來爭,誰吃虧呢?
互相尊重、互相禮讓的態度,往往需要有人發動,誰發動呢?當然是有權力治理國家的人。有權在手,更要禮讓,如此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良性循環。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這段話主要還是表達了孔子在政治治理方面的理想——希望通過“禮”來約束天下,發揮禮的作用。在統一的禮儀制度下,大家按規則各行其是,不逾矩、不犯上。孔子一直強調實質大于形式,所以如果空有禮儀制度,而不施行,那拿禮來根本無用。
孔子所在的魯國就已經發生了各種僭越禮制的行為,其他諸侯國更是如此。當時天下,禮制已經成為一種擺設。“何有?”其實蘊含了孔子的感嘆,哪里能找到還按禮制治國的地方呢?
4、弘丹學習心得
孔子崇尚“以禮治國”,比如【2.3】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八佾篇第三里重點講了“禮”,幾乎每一章都是在講禮。
“禮”即人際關系的具體規范,“讓”即人與人互相尊重的態度。“禮讓”合稱,則指禮貌謙讓的態度。禮而不讓顯得驕傲,就會喪失禮的本意了。
現在,想要“以禮治國”或者“以德治國”比孔子時代更難了。孔子時代至少人還沒有那么多,現在是接近14億的人口,“以法治國”只比較可行的方式。可以在“以法治國”的同時,輔助“以德治國”和“以禮治國”。
孔子說過:“以政令來教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免于罪過但是不知羞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知道羞恥還能走上正途。”我覺得這段話對于現代社會還是有借鑒意義的。法律是冷冰冰的,禮儀是暖暖的,透露出人性的光輝和對彼此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