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一個朋友的父親突然去世(酒后睡死過去),聽到消息的那一刻,他立馬崩潰,全身發抖,茫然不知所措。一直以來他都有家長寵著,像孩子一樣愛玩,現在突然發生這個事,剩下他娘倆,家庭的重擔砸下來,逼著他成熟起來。我還有個同學,去年的一天晚上出去接岳母,在路上卻意外死亡,留下還沒滿月的孩子。經歷了這些,我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無常和脆弱,我們離死亡是這么近。
面對生命的無常,有人選擇養生,有人選擇燃燒。前者轉向學習各種黃老易經之術,中醫偏方,掐著時辰吃藥,搭配五色五味食補滋養身體,更玄一點的會開始念經燒香拜佛,祈求活得更長久,但這樣活著和死去有什么分別? 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來到這個世上,你幫助了很多人學會新技能,幫助很多人走出困境,讓父母、家族過上富足的生活,在工作崗位解決了一些他人解決不了的難題,改變了一些行業的陳規陋習等等,這樣才算到這世上來一趟,當有人說起你時,會舉起大拇指,他當年干成了什么什么事,真了不起。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當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生命就像一根蠟燭,人一出生就被點燃了,我要做的是拿它去照亮更多的人,也就是面死而生。
《羅輯思維》和《冬吳相對論》都講過面死而生。
《羅輯思維》:
讀歷史后發現,人類在不同階段對死亡的看法/感受是不一樣的,每個文明對死亡,對末日的看法在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 在早期,人好像覺得死了就死了吧,排隊上刑場,也不去掙扎。有些文明對死亡甚至抱有一種熱切的渴望,例如埃及,埃及所有的古跡,金字塔、神殿都是為死人準備的。當地居民不覺得活著有什么重要的,亂糟糟的世界有什么好的,抓緊為死后積攢點資本,找人給自己做木乃伊,為死后的世界營造一個天國,死后有無限的時間去享受,這一世活不活也無所謂,死不可怕,死反而是解脫,死者永生。
海德格爾說過,死亡是一種狀態,我們活著就是去死,不斷地逼近死亡的狀態。 假如每個人的生命無遠弗屆,你可以一直活下去,那你這輩子一定很糟糕。因為什么時候努力都可以,所以你一直不努力。 在生活中,很多人忘了我們是要死的,我們為什么撒謊,搞小伎倆騙騙人,因為現在先把錢騙到手,等將來可以做好人。為什么不經常陪父母吃飯,因為現在掙錢忙,等我掙完錢,就有機會孝敬父母了。但是生命是何等脆弱,死亡是突然降臨的。
心中永遠保留著死字,對人有很大好處,你絕對不會作惡,你絕對會把當下該做的事都做完,每天晚上睡覺前想一想,如果明天醒不來,我對這個世界有沒有慚愧之處,這就是面死而生的狀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慈禧的最后一道遺詔是“以后大清國,女主不得干政”,但只要不到她死的那一刻,她就不會把這句話吐出來。還有人在臨死時,有非常好的人性展現,納粹空軍司令戈林,服藥自殺前給監獄長寫信,交代了氰化鉀是怎么帶進來,讓監獄長別怪罪檢查人員。
帶著末日和不帶著末日能活出不一樣的境界。
《冬吳相對論》:
面對死亡活著會更有意義,更有品質。 尼采說過,我們的眼睛是我們的監獄,目光所及就是監獄的圍墻。雖然我們能隨意地左右視線,但我們能看到的東西很固定,我們的視野是一座監獄,讓我們習慣了一些些不言而喻的價值、不言而喻的場景,我們在生活中忙忙碌碌,被裹挾著做了很多事情,自己感覺很充實,但到頭來你卻不記得你做了什么,浮皮潦草地貪多求全,我們忘了真正重要的事情。而死亡,就像一個警鐘,你每看到身邊的一個人去世,它就會響一下,提醒你,別浪費生命了!趕緊做重要的事吧!不然你只有遺憾地死去。
我們往往只有在病痛和失意后才會對人生有真正的感悟,在那種情況下,我們才能改變常規視角,看到不同的世界。把你放在黑暗的屋子跟一群盲人生活,你會發現你成了一個殘疾人,而盲人成了健全的人。《莊子·逍遙游》是一個冥想操作手冊,教我們如何打破日常視野。冥想前先幻想自己是一只大鳥,飛升到幾萬里高度再看自己,你會發現,人的一生只有兩萬五千多天(70歲),掐頭掐尾只剩下一萬多天,而現實生活中做過的許多事情真的是浪費時間,浪費光陰,毫無意義,另外一些重要的事情居然沒有去做,現在這一刻這一秒,可以說是余生當中最年輕的一秒或者說是最年輕的一天,是有最多的機會為人生奮斗的這一天,但是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去面對當下這一刻呢?
德魯克對管理學的一大貢獻是提出了目標管理,就是以結果為導向,做決策錢先預判最終結局是什么(戰略就是對終局的預判),然后從終局倒推每一步該怎么做,從結局往回看,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我們每個人的終局都是死亡,但是怎么死卻各有不同。我們忙的很多事情都是無效的,因為我們沒有想過終局是什么,所以要做很多冗余的準備,做很多冗余探索。【就像復習備考時,會看很多資料書,做了幾千道題,但最后只考十幾道,如果你知道最終的考題,那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準備好,并能拿到好結果】
《非誠勿擾2》講的是人生兩件大事的葬禮,婚姻的“葬禮”——離婚,人的葬禮,讓一個人可以在某個程度上去旁觀自己的葬禮。如果知道你的婚姻終局是離婚,那你一定會好好經營兩個人的感情,不再去花天酒地。如果你能預先看到自己的葬禮,看到死了后的樣子(成功,就是在你的葬禮上有多少沒有通知的人慕名而來),那一定不會像李香山在自己追悼會上說的那樣,總是那么忙,忙于喝酒,忙于賺錢,忙于鬧感情危機,大把的時光就這樣忙活過去了,真正要做的卻沒開始……
曾經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的男人,終究有一天開始在思考自己人生結局。王朔在《和我們的女兒談談話》里說,你年輕的時候,在酒吧里花天酒地,你會覺得你有無數的女性的朋友,你覺得你有無數可以賺錢的機會。最后當你門牙掉了,當你變成一個老年癡呆癥患者,當你朋友們都逐一老死過去,你還慶幸著年輕的時候幸好在郊區曾經買過一個房子,讓你老的時候不致于流落街頭。
李宗仁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如果不是從一歲活到八十歲,而是從八十歲活到一歲的時候,那么三分之二的人都可能成為偉人。因為很多道理是在終點你才明白的,但是當你明白道理時,結局已定,當你明白這事情怎么做時,你已經沒有機會。
《菜根譚》里有兩句話:飽后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當以事后之悔悟,破臨事之癡迷,則性定而無不正也。飲食男女等等一些欲望,當你一旦滿足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多都是無聊的。臨事的時候很癡迷,但事后很后悔,自然的過程是先癡迷再后悔,當你悔悟時結局已經定了,不如在事前去想事后,那樣才會有清晰的視野。“知成之必敗,則求成之心不必太堅;知生之必死,則保生之道不必過勞。”實際上你發現,很多事情,失敗是一個總體結局,這樣,你在追求成功時,就會追求多面向的成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不親自經歷終局,聽來的道理只是道理,只是一句口頭禪,你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但我們不可能經歷死亡,不可能經歷很多終局,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做“白日夢”的方法,跳過眼下的情景,進入終局感受這件事情的意義,用終局剪掉不該做的分支【增強學習算法】。 對大學生而言,終局就是畢業找工作,那就應該把時間花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增強就業競爭力,多參加社團活動鍛煉組織能力,利用寒暑假去大公司實習鍛煉工作技能等等。當你癡迷于游戲、網絡、動漫、小說、美劇英劇日劇韓劇時,你應該想象找工作的情景,你拿著空白的簡歷奔波于各種宣講會,遭遇各種嫌棄,而其他人卻被各大公司追捧。職場的終局就是離開公司,所以在公司上班時要考慮未來你主動或被動離開這個公司時,你能否更上一層樓。當你宿醉時,你要想象某個清晨的大街,你躺在油膩的街邊,身上滿是吐出來的食物殘渣,一群圍觀的人感嘆“年紀輕輕就這樣走了”……
人終究是要死的,我不知道死亡什么時候到來,所以我要過好每一天,不留遺憾。我要每天鍛煉身體,不再熬夜,保持規律作息,讓我活著的時候有更好的體力,更好的工作效率。是時候考慮結婚、養育后代了;結婚生孩子后,立即買重疾險,意外險,受益人寫孩子,給他們一個保障;給父母也要安排養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