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同時也是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的文章以構思精巧,語言幽默為特點,而他的“歐·亨利式結尾”更是以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聞名于世。在他的作品中,我對《警察與贊美詩》有頗多的感觸。
故事講述了蘇比,一個一貧如洗的年輕人,面對著凜冬將至,千方百計地犯罪,希望一次入獄而躲過冬天的寒冷,但警察對這明目張膽的犯罪行為視而不見,在蘇比絕望之時,他聽到了從教堂中傳出的贊美詩的歌聲,正當他被贊美詩洗禮,決心改過是非,警察卻將他宣判入獄,滿足了他昔日的愿望。
蘇比的生活是慘淡的,或者至少是貧窮的,但他卻并不悲觀,他的語言和行為中時不時透露出了幽默,可不悲觀卻并不等于積極,他習慣了生活的貧困,并失去了改變現狀的想法,這使他顯得比因貧窮而愁苦的人更可悲,比怨天尤人者更令人厭惡,雖然物質上貧窮,但精神上的富足卻能夠改變所處的境地,而精神一旦貧瘠,縱使經濟上富可敵國,卻也無法挽回靈魂的墮落與內心的空虛。當時的美國,卻正處于這中狀況,這種由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狀況,這種雖然物質上貧富差距極大,但精神上卻無一避免空虛的狀況。
全文真正令人震驚的是警察的態度,而這也是作者著力表現的一點。警察對于一個刻意犯罪者視而不見,而將一名虔誠接受洗禮的窮苦平民抓捕入獄,這一看似荒誕的行為卻將當時執法機關的黑暗與愚昧淋漓盡致的呈現在讀者眼前。執法機關作為連接人民與法律的部門,手中掌握這懲罰的權力,而國家權力的實施也正是由懲罰手段作為依靠。而獎懲卻互相顛倒,該懲罰的視而不見,沒做任何事卻被送進監獄,這種荒誕的執法行為必將招致社會秩序的紊亂與體系的瓦解。
其實,撇開社會因素,這篇文章倒也充滿了諷刺意味。前文花了大把墨水描寫蘇比費勁周折渴望進入監獄,失意后經歷了一個強烈的轉折,改變了內心的追求,想要正正當當做人,可隨之又是一個巨大的轉折,將蘇比送進監獄,兩個轉折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雖然得到的當初自己苦苦追求的夢想,但卻沒跟上內心改變的腳步,可真是造化弄人啊!
最后,我不得不感嘆歐·亨利先生筆下的小說構思之精巧,而“歐·亨利式結尾”又令人難以猜到結局,行文間語言樸實幽默,有時更是有些荒誕,但核心之思想卻耐人尋味,或許這正是歐·亨利先生筆下小說的引人入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