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042/100 感受歐·亨利生活化的風格

堅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變。

D042,2017年10月17日? ? 第十一周? ? ? 歐·亨利 周

一、今日小理論

“特權感”:特權感被定義為:一種穩定的、廣泛的感覺,擁有這種感覺的人會認為,自己理所應當比他人得到更多的東西,享受到更特殊的優待。

特權感會對我們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危害。它被證明在更年輕的人群上表現得更加顯著,也成為了一些人“成就受阻”的動因。

1.特權感會阻礙我們的人生發展

特權感高的人認為自己理應得到優待,因此,他們會特別不能接受批評和失敗。當他們失敗的時候喜歡不作為,不接受他人的意見,也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失敗的原因推到別人身上。他們不愿意承認是因為自己的不足和錯誤而造成了負面的結果。

2.特權感會阻礙我們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

自大是特權感的一種核心特質。一個特權感很高的人,會認為自己的需求優先于他人的需求,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品質都比他人更加高端,自己理應得到快樂和成功。在與他人的溝通中,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出這種優越感來。

a. 他們的心中有著深深的優越感,因此,他們會沒有心理負擔地傷害他人的利益和情感。

對那些和自己不一致的人和事物,他們會脫口而出進行嘲笑、貶損。他們也認為,自己完全有理由令他人不愉快,甚至會享受那種刻薄吐槽別人的感覺。脾氣溫和的人則是他們嘲笑的對象,他們會認為,那些人都是“老好人”和弱者。

他們也會沒有心理負擔、不假思索地打擾或者麻煩他人,比如反復取消預約、改變約會時間,因為在他們看來,他人的計劃都應該圍著自己打轉。

b. 因為認為自己理應得到更多,特權感高的人會秉持“雙重標準”,他們所要求的權利與所承擔的責任是不對等的。他們會用更高、更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而認為自己不必受這樣的標準束縛。

3.特權感會影響我們自身的心理健康

我們的事業、健康、社交,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并不能一直像我們理想中的那樣發展。當需求沒有被滿足、自己的局限被觸碰的時候,特權感高的人會比常人更加痛苦,甚至有可能會精神崩潰,因為這挑戰了他們的優越感。

研究認為,這會特權感的擁有者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中:面對不能被滿足的需求,他們會感到脆弱、不滿、憤怒,因此會尋找一些重新確認自己的特權的方式,比如責備他人或者推卸責任。他們會通過告訴自己,我是更優越的,我不是應該為此負責的人,我沒有錯,來使情緒得到緩解。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循環,他們的特權感會在一次次的重新確認中不斷地被加固。

不過,這樣反復的、對自己特權的重新確認,只能獲得暫時的情緒紓緩。從長久來看,他們的情緒穩定性會更差,更有可能會陷入狂怒(Rage),更頻繁地爆發人際沖突,擁有更差的關系,也更容易抑郁。

是什么造成了特權感?

在西方的研究中,“特權感”在年輕人群中的突出表現被認為根植于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思潮,并受到“自尊教育”的進一步推動。從孩子一出生,他們就會被告知自己是特別的、獨一無二的;長輩對孩子的教育以正面反饋為主。

自尊教育被認為帶來了諸多好處,比如使得年輕人變得更自信、自我堅定,更能夠為自己的權利聲張。但過度簡化的自尊教育也產生了一些弊端,一個重要的負面結果就是,由于自尊教育被大多數人理解為在任何情況下都告訴孩子“你很好”,會提高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特權感。

雖然都包含了高自我評價的部分,但特權感與健康的高自尊(self-esteem)存在著根本的區別。

1.現實與期待是否對等:健康的自尊、高自我評價是建立在自身實際的能力和成就上的,自尊的人能夠基于對自身客觀、中立的了解,來欣賞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比如他們會認為“因為我學習足夠努力,所以考試應該能拿好成績”。

而擁有特權感的人,認為自己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下都應該得到特殊的優待,但這種感覺是毫無依據的,他們對自己價值的評估是脫離現實的。即便他們的確擁有很高的能力,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他們所渴望的勝利和注意力,也并非基于現實分析得出,而是泛泛的感受。

2.權利與責任是否對等:擁有健康自尊的人不要求獲得特權,他們只為自己實際應得的權利進行聲張,建立在為自己和他人負責的基礎上;但擁有特權感的人是在想要享有權利的同時,并不愿意擔負起相應的責任。

與西方相比,我國的情況則又有所不同。在中國社會,獨生子女政策實行以來,一個孩子會獲得家庭內幾乎所有的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以及情感資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在成長后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最好的,自己的感受比他人的感受更加重要。

如何降低特權感?

1. 首先,你要意識到自己需要降低特權感。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堅持特權感,也是利用特權感在掩護自己內心的恐懼,因為我們知道,一旦揭開這層保護膜,我們就需要接受自己的許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承擔責任,這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沖擊和負面體驗,所以我們選擇逃避、不去觸碰。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足,都需要接受一些負面評價,也都要承擔自己的行為造成的不良后果。降低特權感,學會接受不足、承擔責任,雖然會在短時間內令你痛苦,但是在長遠是對你有利的。如果你不希望自己止步不前、孤獨終老,那么就必須去處理它。

2. 進行認知重建,客觀地重新評價自己,重新樹立公正的價值觀。

認知療法認為,是不合理的認知導致了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而特權感高的人就是具備“我理應比別人得到更好的待遇”這樣的核心歪曲認知,并由此延伸出了更多的錯誤認知,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認知重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寫下一些自己覺得“理所應當”的觀點,比如,“我理應同時擁有更高的薪水和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來約束別人的準則,不應該用來約束我”。用證據來推翻它們,再學習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使用公正的價值觀來看待問題:一個人的權利與責任應該是對等的;在社會規則面前人人平等,那些應用于他人身上的約束,同樣應該應用于自己身上;我應該避免侵犯、觸怒他人,而是更溫和地對待他們,這是一種美德。

3.學會共情和感恩,建立與他人的鏈接。

心理學家發現,讓自己感受到與他人的鏈接,能夠有效減輕特權感。

建立與他人鏈接的一種方式就是,停止與他人的比較,轉而尋找自己和他人的共同點,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你會發現,所有人都有優點,也都有不足。這也能夠減輕有特權感的人的不安,讓他們從緊張的狀態中擺脫出來,從而練習使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你還可以學會換位思考。比如,每天拿出幾分鐘的時間來,回想一個近期你被他人惹怒的場景,用紙筆還原這個場景,并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敘述。你可能會發現,習慣了以自己為中心思考問題的你,換個角度會獲得完全不同的解讀。

最后,你還需要學習感恩,需要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你“應得”的,也沒有人有義務去無條件地對你好。當你在享受一些優質的、大多數人不具備的資源時,你應該做的不是驕傲,而是感恩那些幫助你獲得資源的人,無論是你的長輩、朋友、戀人,還是對你有過幫助的陌生人。

4. 接受自己并無過人之處。

保持謙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你至少可以試著去觀察那些更優秀的人,并時刻提醒自己:你只是一個普通人。

二、今日電影推薦:

《國王的演講》2012年上映, 豆瓣評分8.3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三、今日文章

歐·亨利《二十年后》《警察與贊美詩》《財神與愛神》

(一)《二十年后》

歐·亨利(O.Henry,1862-1910年)是美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短篇小說的永恒魅力不僅在于獨特的“歐·亨利”式結尾,還在于常以人性作為主題,引起人們的廣泛共鳴。

患難的友情,執著的親情,可貴的信義,以及人性的泯滅和扭曲,人性的變異和虛偽在貌似輕松和幽默的文字中體現出來,表現出作者強烈的人性意識。

《二十年后》正是這樣一篇反映人性的小說,其故事情節簡單:從小一起長大的一對年輕人在成年之初的一個夜晚,在紐約一家小餐館暢談人生,相約各奔前程,并約定二十年后在老地方相見。然而,二十年后,昔日到西部尋求機會的伙伴,變成警方抓捕的目標,而他那個情同手足的朋友卻是當夜在會面地點執勤的巡警。

故事情節雖不復雜,但“純凈自然”中人性的端正與坦誠,“文明社會”中人性的異化與畸形通過主人公對友情所做的抉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一、鮑勃的抉擇

是否餞行二十年前的約定?鮑勃毫不猶豫的作出了選擇——赴二十年前之約,即使冒著被捕的危險!這是怎樣的一個約定,值得他作出堅定的抉擇?其實,就是一份沉淀在他心底,他認為真誠的友情。

他對這次重逢充滿了期待,甚至有些激動。

二十年未曾謀面,對相見的時間,地點卻還能記得如此準確,對朋友身高和容貌也依舊記憶清晰。體現出他對這位朋友的信任,認為他一定會和自己一樣珍視這份友情。于是,即便是在這個刮著冷風,下著毛毛雨的黑夜,他仍堅定地等待這朋友的到來。其對友誼的忠誠令人感動。

最后當便衣警察前來冒名相認的時候,他誤以為是老朋友重逢而按耐不住激動、喜悅的心情,“大聲喊道”對方的名字,然后一邊“臂挽著臂”地走上大街,一邊講述自己在西部的發家史。

這一幕生動地展現了一個浪跡天涯的游子見到親人時想把一切與對方分享的熱切和急切的心情。一個多么率真,坦誠,還略帶孩子氣的人物形象。鮑勃按時赴約,對友誼的忠誠,體現了“純凈天然的人性品格——愛情、友誼、尊嚴與榮譽。其身上充滿活力、生氣與勇氣,像草原一樣奔放自由,不再有‘都市文明’的壓迫與窘束。”

二、吉米的抉擇

對于二十年前定下的約會,吉米漫不經心地來了。一邊利用朋友的忠誠將其逮捕,使其成為自己“出人頭地”的資本,一邊還向朋友表達自己的朋友之情,說明自己的無奈,何其虛偽。

三、“含淚”的結局——人性復雜的結果

讓人只能“含淚”的故事結局是主人公不同人性的使然。文中開篇對吉米一系列舉動的描寫,都表現出他帶有一種機械性質的麻木和冷漠。20年的時間,吉米只是在作為一個國家馴服工具的意義層面上生存著,而不是生活著,他像原料一樣被美國社會這架無情的機器吞噬了,消解了自然真誠的美好天性,形成扭曲的人性。

而鮑勃在西部的二十年,過著充滿活力的冒險、刺激、自由的牛仔生活,內心仍舊保存著一份純凈天然的人性品格。兩種不同的人性也就為故事的結局埋下了伏筆。鮑勃的率真坦誠,吉米的遮遮掩掩;鮑勃滾燙情感的流露,吉米小心謹慎的言語,對于同一件事情,兩種不同的人性相撞,矛盾自然尖銳,結局必然悲涼。

歐·亨利曾引用吉卜林的一句話直言自己的觀念:“西方就是西方,東方就是東方。他們永遠不會相遇。”來自西部“純凈自然”,人性坦誠的鮑勃與來自東部“高度文明”社會,人性扭曲的吉米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種對比映襯也激發出了比單純的悲和喜更深刻、更豐富的審美情感,使人們更集中、更全面、更鮮明、更深刻地認識到人性的復雜性和典型性。

(二)《警察與贊美詩》

一、鮮活飽滿的人物刻畫

在小說開篇中,歐·亨利刻畫的蘇比隨性,甘心墮落,為了溫暖過冬甘愿坐牢。然而在后文中,蘇比的形象有了巨大的反轉。蘇比雖然饑寒交迫,漂泊無依,但是他一直拒絕接受由市政府、救濟機關等組織提供的救濟。蘇比認為那些所謂的慈善機構實施的救濟行為只不過是為了顯示他們光鮮的身份與地位,而從未發自內心地尊重過窮苦階級的百姓。

慈善機構號稱給貧困無依的百姓們提供床位和食物,但是卻在慈善的面具下,懷疑、厭棄窮苦人民—押他們去洗澡,交代個人的來歷與隱私。這些無疑都是對下層階級百姓從人格上的不尊重與質疑。對于這樣不尊重的施舍,蘇比是不接受的。蘇比寧可放棄人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的生存需求,無吃無住,也不愿舍棄自己的人格尊嚴,為了虛偽的施舍而屈服。這讓我們對主人公蘇比肅然起敬。雖然蘇比為了溫暖過冬而選擇故意犯罪坐牢,看似荒唐可笑,但是面對當時美國社會的現狀,這也是下層百姓的無奈之舉。以蘇比為代表的下層百姓盡管屈于貧苦的生活,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我人格的肯定與尊重。

同時。在六次故意犯罪過程中,當蘇比發現帶著虛偽面具的端莊女士和紳士時,蘇比表現了無比的氣憤與蔑視,這說明蘇比在內心深處對于真善美的渴望。歐·亨利通過對豐滿鮮活的人物塑造,為我們展示了以蘇比為代表的20世紀初美國下層百姓心酸無奈的生活。

二、宗教之美的展現

歐·亨利在描寫蘇比在古老的教堂前駐足停留時,語言風格是與之前的諷刺調侃截然不同的。歐·亨利采用了莊嚴肅穆的筆調,洋溢著濃郁的贊美之情。我們從中不僅可以感受到歐·亨利心靈深處對宗教之美的贊揚,還可以感受到西方社會的文化信仰。

在西方歷史中,自基督教出現以來,即成了宗教的代名詞。基督教思想也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撐。人們將基督教信仰作為自己強大的精神支柱。恩格斯曾做過這樣精辟的論述:“他們既然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追尋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完全的絕望處境。”六次故意犯罪失敗后,蘇比的心里是無比無奈和沮喪的。正當此時,悅耳的贊美詩傳到耳畔,撥動了蘇比的心弦,讓蘇比在靜謐的月色中得到了心靈的安慰,激起了蘇比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這段描寫展示了宗教對西方社會人們巨大的改造作用。

蘇比拒絕接受來自社會的各種偽善的救濟活動,認為毫無尊重與信任可言的施舍只是對受傷心靈的又一次撕扯。然而面對感恩節時一位教會女士所送的黑領結,蘇比卻能夠愉快接受并一直珍存。這表明在蘇比看來,只有上帝和信仰才是善意溫暖的;窮苦的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和真誠的慰藉。

三、對題目的精心構思

“警察與贊美詩”作為這篇短篇小說的題目,寓意深遠。“警察”象征著20世紀初偽善、無情、金錢至上的美國社會,而“贊美詩”則象征著令人向往的平等、衣食無憂的美好生活。短篇小說中以蘇比為代表的美國貧苦百姓則是在這兩個極端夾縫中殘喘生存的攀登者。他們渴望擺脫水深火熱的懸崖,去掙扎登上幸福之山。但是殘酷的現實一次次打壓,寒冬無情地摧殘,讓他們無力抗爭,跌入深淵。

20世紀初,美國在新工業革命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社會生活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都市生活繁華非凡,摩天大樓矗立;然而貧民窟也相伴而生,貧苦人民饑寒交迫。美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貧富成了當時美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馬克·吐溫說道:“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貧窮總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國,貧窮是恥辱。”為了避免恥辱,人們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侵蝕著當時美國社會的道德底線。針對這樣混亂的社會現狀,歐·亨利創作了短篇小說《警察與贊美詩》。歐亨利想以蘇比作為典型的人物形象,客觀真實地反映20世紀初美國貧民階層的苦難生活;用調侃幽默的筆調,給讀者帶來微笑中的苦澀。

正如歐·亨利自己所說的那樣:“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人生是由嚷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絕大部分。”歐·亨利細膩犀利的描寫、巧妙的構思、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典型性情節,形成了冬天里的一束火把,點燃了刺骨的冬季,麻木無情的美國社會;燒毀了上層階級虛偽的面具,給絕望的下層百姓送來了溫暖和心靈的慰藉。

四、幽默的情節設置

《警察與贊美詩》一文的故事情節大致可以分為5節,也即主人公蘇比與警察的五次令人苦笑不得的相遇。

第一個情節是主人公蘇比為了能夠被抓從而實現自己進入監獄享受監獄生活的目的明目張膽地去破壞商店的玻璃,并心滿意足地等待被抓,然而警察卻無視現實,憑借自己錯誤的判斷認定是趕車人砸壞的玻璃,從而使得蘇比入獄的愿望第一次破滅;

第二個情節杜比了能夠被抓故意在警察面前去調戲一個看似文靜嫻淑的女子,然而這個淑女卻是可恥的妓女,這個妓女反而主動勾引蘇比,而警察卻對這一切熟視無睹;

第三個情節為蘇比為了能夠達成自己的愿望大吵大鬧擾亂治安,而警察卻自以為聰明地將其認定為學生,從而使蘇比入獄的愿望第三次落空;

第四個情節為蘇比在前三次失敗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和教訓,希望通過偷傘來引起警察的注意,然而不料看似正派的持傘人卻也是個小偷,而警察為了能夠奉承金發女郎,而無暇顧及偷傘事件;

最后一次為警察和蘇比在教堂的相遇。蘇比被教堂中的一首贊美詩所感化,認識到自己的墮落,決定重新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重新做一個良民,然而就在這時戲劇性地一幕發生,故事情節突然發生改變,蘇比被警察陰差陽錯地逮捕,又陰差陽錯地實現了自己入獄地愿望。

具體地看每個故事情節,每個故事情節都那么讓人哭笑不得,對于主人公的每個遭遇不知道該說幸運還是悲慘。而從整個情節設置來看,故事的主人公蘇比想要通過進監獄過上自己想要的“安逸”生活卻屢遭坎坷而不能夠實現,然而當他終于放棄這個夢想,意識到自己的無能和墮落并試圖通過找一份工作而自食其力,重新做人的時候,卻又被抓進監獄,讓自己重新好好生活的愿望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不管是每個小的情節設置還是整體的情節構思無處不顯示著不合邏輯然而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矛盾思想,然而正是這種矛盾和扭曲,卻讓讀者欲哭無淚欲罷不能,彰顯了作者幽默詼諧的寫作風格,而又能夠讓讀者在一個個哭笑不得中領會主人公的可憐與可悲,體會美國社會的腐朽和黑暗。

(三)《財神與愛神》

由于歐亨利人生最后十年定居紐約,生活困頓,所以他的小說中有很多以生活在大都市底層的小人物為核心,比如工人、店員、公司小職員、貧窮的藝術家、街頭流浪者,甚至騙子盜賊,偶爾寫一些有錢人也絕對算不上社會的上流人物。歐·亨利把自己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取名為《四百萬》,正是以紐約市民的日常生活為中心,因為在他看來構成紐約大都會基礎的不是那四百個所謂的上流人物,而是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四百萬的普通百姓。因此他的作品貼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再加上情節緊湊,內容通俗易懂,語言詼諧幽默,所以廣受歡迎。

通常意義下,幽默指的是有趣可笑又意味深長。它將日常中的平凡事、小事用修飾過的語言表達出來,在人們捧腹大笑之余又久久玩味體會其中深意。

接下來我們以短篇小說《財神與愛神》為例,從語言和情節安排的角度來探討他小說中無處不在的幽默元素。

在《財神與愛神》中,歐·亨利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使小說中的敘事語言充滿了幽默詼諧,緊緊地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又讓人忍俊不禁,同時這些讓人捧腹或令人啞然失笑的語言背后又滿是人生的哲理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發人深省。

比如比喻的運用。在小說開頭,主人公肥皂廠主老安東尼·洛克沃爾的鄰居是位貴族,每當他從家里出來他總要朝這位肥皂廠主的宅邸嗤之以鼻。歐·亨利寫到,在貴族眼里這就是一座“肥皂王宮”。王宮自然意味著奢華,本是上流社會的象征,但是一旦加上肥皂二字,這高端上檔次的意味可就大打折扣了。肥皂在人們心中沒有什么造型香氣可言,只是一塊清潔用品。可見這位貴族是打心底里瞧不上他這個做肥皂的鄰居暴發戶的:有錢又怎樣,你也買不來貴族的地位,我們也不可能屬于一個階級。歐·亨利正是用這樣一個小小的比喻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階級的觀念是如此深入人心。

當兒子理查德向父親安東尼和盤托出自己的心事,稱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向心上人表達心意,但是在安東尼看來世上沒有錢買不到的東西,包括時間。他對兒子說:“我到看見過時光老人走過金礦時,腳后跟給礦石磕碰得傷痕累累”。這一形象的擬人給讀者呈現了這樣一張畫面:時間老人路過金礦,山中不時閃耀的金光以及落在地上金燦燦的石頭讓這個掌管時間大權的老人也不得不駐足流連,在其間徘徊,盯著這塊,看看那塊,用心過度,磕磕絆絆也在所難免了。這樣一個場面真是讓讀者忍俊不禁,同時讀者也深刻感受到在安東尼眼中任何人在金錢面前都不可能無動于衷,金錢萬能的觀念深深植根于他的心里。

除此之外,歐·亨利在描述理查德的姑媽艾倫的外貌時這樣寫道:她“溫文爾雅,多愁善感,滿臉皺紋,給財富壓得唉聲嘆氣]。這一句話的描述妙就妙在最后半句的夸張上,令讀者啞然失笑。第一,擁有財富通常情況下是件讓人快樂的事,起碼和痛苦是不沾邊的;第二,艾倫姑媽的財富多到什么地步才會使自己看上去如此的負擔重重。雖然下文并沒有過多地交代艾倫的往事,但是讀者在感受作者幽默刻畫的同時也讀出歐·亨利借艾倫姑媽所傳達出來的財富和快樂是不能絕對畫等號的意味。

小說主人公安東尼的話語中也充滿了幽默式的夸張。讀者在失笑于安東尼的語言時也對這個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他看來他的錢多得已經足以使兒子成為上流社會的人,他對別人宣稱的三代才能打造一個上流社會人物之說嗤之以鼻。他公然宣稱沒有什么是錢買不到的。當兒子認為上流社會是封閉的小圈子,有錢也擠不進來時,他嘲笑這種說法,說他們沒有移民來美國的錢何談今天的小圈子。總之錢才是根本。

他這樣形容自己的財富:他能夠在二十四小時內籌措一千一百萬,這還不包括不動產,現在坐上他的游艇兩天之內就能開到巴哈馬群島。在故事接近尾聲安東尼在回答艾倫自己的錢究竟在兒子幸福的道路上起到什么作用時,歐·亨利詼諧地說:“我的海盜正處在千鈞一發的關頭。他的船已給鑿穿了,他太清楚將要沉沒的錢財值多大的價。”讀者一方面玩味著這句話,一方面又可笑于安東尼三句不離錢這個話題。這一系列來自于安東尼夸張的話語使讀者深深理解到錢財之于安東尼是多么的重要,錢財萬能的觀念是如此深深扎根于主人公的心間。

在故事最后當安東尼給凱利報酬時還不忘問一句:“你不會看不起錢,是嗎?”對方的回答更讓人啼笑皆非:“誰發明了貧窮,看我不揍他。”在故事最后,安東尼還把愛神丘比特描述成長著弓四處射箭的裸體胖娃娃,更有意思的是,凱利完全沒有理解安東尼表達的是什么,還回應說真有這樣的人就被警察抓去了。讀者讀到此處難免啞然失笑,其實安東尼的描述確實很貼近丘比特的外貌,但這也反映出安東尼這個金錢至上的人對于什么神萬能、有超凡的力量之說是如此的不屑一顧。

除了小說的語言,小說的情節安排也讓人忍俊不禁。兒子理查德苦于自己的身份同心上人蘭特里小姐的差別而遲遲不敢告白。在他眼里蘭特里屬于高人一等的上等人,過著每天都事先安排好的生活,根本沒時間和自己單獨相處。

但在老安東尼眼中,首先自己強大的經濟基礎已經使兒子成為和蘭特里一個階級的上流社會人物,其次,既然有錢難道連一分鐘的時間都買不來嗎?雖然兒子完全不同意父親這種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觀點,但作為父親安東尼并沒有和兒子作進一步的爭論,即便自己的姐姐、富有的艾倫也支持理查德的觀點,安東尼似乎也沒有辯解下去的意思。看到這里讀者以為主人公完全被自己的親人說服了,終于承認金錢不是萬能的。

接下來作者安排了一系列堵車事件的“巧合”終于使理查德告白成功。艾倫興奮地告訴自己的兄弟安東尼,理查德的成功根源是那枚用錢也買不到的戒指,“比起真正的愛情,金錢不過是糞土”。就當讀者信以為真時,凱利來找安東尼領錢,并向安東尼一筆一筆講述錢財的流向:有運貨快車、馬車、卡車、汽車司機還有警察的敲詐。這時讀者諸君終于恍然大悟,原來一切“巧合”都是金錢安排的。

歐·亨利的《財神與愛神》就是這樣一出輕喜劇,他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賦予語言以詼諧,他巧妙安排了結局,使讀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時又陷入深深思考中,這也是歐·亨利的小說在經過一個世紀后依然備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之一。

四、今日收獲:

1、“特權感”:通過學習,知道了“特權感”這種現象存在形式,產生的危害、原因以及應對的方法,的確是一種在當今獨生子女群體中存在比較明顯,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問題。

文章中對于如何自我糾正給出了很多建議和辦法。但是,對于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如何避免出現孩子這種“特權感”,沒有涉及,需要每一個父母引起重視。

?學習實踐思維導圖

2、今天的三篇文章,都是寫美國貧民生活。依然是,“歐·亨利式結尾”。小說 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場面,在一個個生活的片斷里,處于兩難中的主人公必須面對抉擇,這時不僅能集中刻畫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

把情節剪裁得恰到好處,能在很短的篇幅內達到一種思想與藝術相結合的完美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印象,這是在寫故事時值得學習的地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3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91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263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46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0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86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55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09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3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0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41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72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50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58評論 2 373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