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菱的判詞來看,她是沒能善終的。
根并荷花一莖香,
平生遭際實堪傷。
自從兩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鄉。
平生際遇實堪傷,影響她人生的人很多:霍啟、拐子、葫蘆廟小沙彌、賈雨村、薛蟠,終結于夏金桂之手。
01
一個人如果不是遭遇飛來橫禍,那么TA命運的改變往往就不是一兩個人的作用,而是所有人串連起來,形成一個推手,把她往最終的那條路上推進,直到推進了黃泉路。
從判詞來看,香菱應該是死于夏金桂之手;從未完結的原著來看,第八十回,薛姨媽要賣掉香菱,寶釵留住了她。
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隨寶釵去了,把前面路徑竟一心斷絕。雖然如此,終不免對月傷悲,挑燈自嘆。本來怯弱,雖在薛蟠房中幾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無胎孕。今復加以氣怒傷感,內外折挫不堪,竟釀成干血之癥,日漸羸瘦作燒,飲食懶進,請醫診視服藥亦不效驗。
從這段話來分析,香菱最終應該是病死的,抑郁成病,不治而亡。
這是香菱第一次情緒如此低落,在此之前,她一直是樂天的。
02
從四歲被拐走,長到十一二歲,這中間七八年的經歷,書中只提了一句“是被拐子打怕了的”。遇到馮淵,她也只有一句:“我今日罪孽可滿了。”
從粉妝玉琢的家中珍寶,到“被打怕了”,人生的巨大落差帶給她的感悟也只有這一句:“我今日罪孽可滿了。”她把所有的境遇,歸為自己的罪孽。
葫蘆案是全書濃墨重彩的一場戲,就是這場戲,決定了香菱的最終命運——成為薛蟠的侍妾。
她是否知道薛蟠打死了馮淵?文中沒有交待,我們也不好猜測。但我們可以知道,自從跟了薛蟠,她就一心一意地待薛蟠,甘于命運的安排。
過去種種,都被她丟進了記憶的死角,人生從此只有喜樂,沒有悲歡。
這就是所謂的隨遇而安吧,即使過去有多少苦痛,也通通埋葬,安享當下。
03
在遇到夏金桂之前,香菱的生活是幸福的。呆霸王雖然在外面作威作福,在家里還算是個乖寶寶。薛姨媽和寶釵待下人寬厚,待香菱更是沒話說。
說起來,這應該是香菱最拐后最好的歸宿了,既不必受皮肉之苦,也沒有精神折磨。于是,她在寶釵的帶領下,進入了大觀園了,引發了天賦中的詩才,得以拜黛玉為師,與眾姐妹吟詩作賦。
這正是香菱的可愛之處,即使歷經磨難,依然保持著一顆單純的心,從無一點背負命運重負的沉重感。
但也正是這樣的單純,才使得她一次次被夏金桂算計。
男人要娶妻了,她這個侍妾的境況堪憂,她卻像個孩子一樣滿懷期待:“我也巴不得早些娶過來,又添一個作詩的人了。”
連一向簡單的寶玉都為她擔憂:“我聽這話,不知怎么倒替你耽心慮后呢。”
寶玉的擔憂是有道理的,賈璉之前的侍妾,就都被王熙鳳給弄沒了,誰能保證薛呆子新娶的媳婦不是個悍婦呢?
面對寶玉的忠告,香菱不但不感激,反而生氣了:“這是什么話!素日咱們都是廝抬廝敬的,今日忽然提起這些事來,是什么意思!怪不得人人都說你是個親近不得的人。”
她忘了曾經被拐賣,她忘了曾經被打罵,她忘了曾經被幾易其手。她以為,“罪孽滿了”,從此迎接她的,都是美好。
從來沒有人教會她:人性是復雜的,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惡的一面。
04
單純到如此地步,讓人不敢置信,但看看她的老爹甄士隱,一切就了然了。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三歲前所接受的熏陶,將影響TA成年后的為人處世。
三歲之前,對香菱影響最大的,就是她的父親甄士隱了。
甄士隱是何許人也?
他是鄉宦,是望族,“稟性恬淡……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倒是神仙一流的人品。”
衣食富足,又無功名上進之心,生活就只剩下“安享”了。這是甄士隱帶給女兒的生活態度。
只是,人間畢竟不是天堂,在人間做神仙,是很難長久的,因為你在做神仙的時候,別人卻在為生活奔波,求而不得。
所以,災禍就會在不經意中降臨。
第一個災禍,來自家人霍啟,這是一個家里的男仆。
四歲的小女兒要去街上看熱鬧,單純的老爹把她交給一個男仆帶去。結果男仆要小解,只能把女孩放在人家屋檐下獨自去解決,等到回來,孩子不見了。慌亂之中,霍啟害怕被追責,不敢回家報信,只顧自己跑了,結果也失去了尋找孩子的最佳時機。
人販子固然可惡,老爹毫無防范之心難道不是香菱罪孽的根源?
霍啟毫無責任心,出了事就跑,看似是甄士隱管理不善,其實正是他的思想所影響。
家里被燒之后,士隱夫妻投靠岳父家,偏偏岳父也是個私心很重的人,不但不對女婿施以援手,還對他百般盤剝。
神仙一般的甄士隱終于遭受了現實的重創,可他是怎么面對的呢?
他遇到了跛足道人,了悟人間不是神仙呆的地方,于是跟隨道人,避世而去,丟下妻子獨自面對失夫失女的人間痛楚。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困擾的過程。出現困擾,只有去面對,才能找到解決辦法。甄士隱教給女兒的,不是抗壓,而是“安時享受當下,亂時逃避現實”。
被夏金桂設計的香菱也遭到了現實的重創,男人不再是以前的男人,這個舒適安穩的家,也不再屬于她。于是,她也避世而去,失去了生的希望,抑郁而亡。
孟子說過: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我們對人性的復雜必須有最基本的認識,才能做到自保。
香魂返故鄉,忘記了家鄉和爹娘的香菱,在人生最后的時刻,應該記起了兒時的溫暖,以及父親帶給她的一切。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又回到了人生的初始狀態,變成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女孩——英蓮。
隨父而去,是她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