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每次讀屈子的這句千古名言,都會讓我感慨萬千。如果說人生就是一條漫漫長路。那么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路上。
在路上,我將以何種方式行走這條路呢?這是一個關于我為何而存在?以及怎樣存在的問題?這種抉擇,以及為此而付出的努力,將決定我之所以為我,而不是別人。想想屈子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為生命的起點,以“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為生命的底色,以“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為生命的追求,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成為百世流芳的世界文化名人。
那我又是誰?我又為何會成為現在的這個我?將來的我又會是怎樣的我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回顧孔子的一生,正是其十五立志于學,把學習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超越為謀生而學,使自己有更高遠的目標,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成為自己的一種存在狀態,最終成為一代師表,至圣先師。今天,我們是否也應把“教師”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真正像“教師”一樣地工作、生活,將“教師”的特性溶入自己的生命之中,以自己生命去詮釋教師的內涵,像“先師”一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教而學,為生而學,不斷汲取知識的營養,不斷追求教育真諦,在學習中豐盈自己的生命,在育人中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是的,我們都曾經有過各種理想,商人、官員、企業家、科學家……
但教師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既然自己不是那牡丹,又何必強求自己開得那么鮮艷華貴。做一朵小花,只要能讓路過的人聞到一絲芳香,看到一抹亮色,那就是我們的生命意義。
既然自己不是那大樹,又何必強求自己枝葉繁茂。做一棵小草,只要能為大地增加一點綠色,讓小蟲有一個蝸居的家園,那就是我們的存在價值。
做一名教師,以教師的方式行走在人生道路上,讓學生因遭遇自己而更加幸福。這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是對學生的生命負責。
在路上,以“教師”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也許前面還有很多坎坷、干擾、誘惑,我們也還不能像孔子一樣“不惑”“知天命”。但從現在開始“志于教”“志于學”,像犟龜一樣堅持上路,總能遇上生命中的慶典。
在路上,以“教師”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也許這就是來自生命的呼喚。雖然我還不能真正認識那生命中的真我,但我知道,讓生命皈依教育,我才能發現那生命中綻放的蓮花,才能與我的靈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