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注:雖然是一篇回帖,但是通讀也不受影響。需略過的旁友請從第一段粗體字開始閱讀。
寫這篇文章是受到了老師的文章「生活05」越“公正”越被邊緣化:我眼中的豆瓣與貓眼影響引發的思考。我的微信好友里剛好有一位貓眼的運營前輩,他前兩天還發朋友圈說,貓眼絕不存在刷分。個人認為的確如老師所說,貓眼和豆瓣的比較重點不在刷分與否,而是兩方的核心用戶完全不同。
像老師在開頭所說的,貓眼主要是賣票,影評是附屬,豆瓣正好相反。在產品邏輯上它們也有體現,即:
貓眼用戶:買票→看電影→順手寫個影評(我猜產品里還會引導看完的用戶打分);
豆瓣用戶:看看影評→買票(八成還不在豆瓣買)→看電影→寫個影評(七成還懶得寫)。
所以,在貓眼打分的一般都是和朋友放松或者看明星的,有一大部分應該都是在出去玩耍的興奮勁還沒退下來的時候就評了分;而給豆瓣打分的不少都是能接受一個人看電影,且在看完電影后很久,回味了好幾天再去打分的。這一點,是評分場景的區別。貓眼的本意是促進反饋閉環,情緒化對分數的影響是連帶的。
除了使用場景以外也可以看出,用戶差異的確很大。貓眼用戶看電影是為了娛樂,也許他們并不需要一部好電影,只要有顏有伙伴就能很開心,《尋龍訣》的精細制作和《小時代》的美膩對她們是一樣的驚喜,所以盡管他們會評分,但是并不在意評分的結果。豆瓣用戶看電影是為了電影,有的是為了他們心目中的一塵不染的電影凈土,尋找同類和共鳴;也有的是對電影的故事情節的在意更甚于娛樂性和演員顏值。
所以我認為,真的想看評分的人,都在豆瓣而已。因為主流院線觀影人群中的一大部分,根本不在意任何一個評分(給自己愛豆貢獻票房的另說)。
佐證這一點的還有評分的差異。如果說貓眼和豆瓣的評分都有一個基準,其實他們并沒有貓眼8豆瓣7的交集。就比如《惡棍天使》,貓眼8.2豆瓣3.9,從貓眼用戶的角度說可以一看,豆瓣用戶的角度則簡直浪費金錢,這就是因為前面所說的用戶群體完全不同。
但是肯定也還是有貓眼和豆瓣一起用的用戶的,而且不會少。但我相信這樣的用戶一般都是貓眼買票、豆瓣看分,從他們的使用習慣來說,兩個產品也沒有可對比的功能。
最后說一說“越‘公正’越被邊緣化”。
老師在文中以年齡差異舉例,例子是說如果豆瓣只對八零后公正,早晚會被新生用戶拋棄。對用戶的選擇本來就是產品設計中一個必要的步驟,怎樣做出什么樣的篩選則是一步很重要的棋。每個時代都不乏對電影認真的人,而每個年齡段里愛看電影的人也絕不乏不論多大年紀都愿意看電影的人。如果說豆瓣隔絕了一個時代的用戶,那是它產品設計的問題,而絕不是時代變化的問題——就像人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