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放榜時,湛江12歲女孩陳舒音高考成績績620分,成了新聞熱點,網絡的報道不乏贊美之詞——對老師和家長的辛勤培育。或許還會引起很多父母們的羨慕。如果一些父母被告知,你的孩子也可以,是否還有很多父母會這樣做?
咨詢師想問的是:除了考分,孩子還有什么?神童是目標嗎?父母到底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不知這是否是現代版的“傷仲永”?就在2016年,湖南永州的魏永康(當年的神童),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勸退了,沒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這個12歲女孩,在生命的12年里,學習了12年的課程,還有多少時間做其他的事?如何與同齡人“混在一起”(人際交往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就是長期和同齡伙伴一起學到的)?除了文化知識,她心靈的成長如何?有誰在關注?
當她去讀大學時,正是一個人的青春期,最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是“被同齡群體接納”,而她是生活在“巨人國”的“小小人”,她如何成長?除了學業外,她又如何找到自己是誰(自我認同--另一個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當她畢業了,又如何有心理能力去適應社會?
拔苗助長的背后,是父母的功利心,是孩子實現父母,而不是自我實現,是很多人“唯有讀書高”的集體潛意識。真正健康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做她自己,適應社會。而讀書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已,絕不是第一重要的。一個赤裸的事實是:對99%的人來說,讀書已不能改變命運了!而父母們似乎總是眼中只有學習!學習!學習!
改變觀念,才能改變行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對父母的教育,更新父母,孩子才能健康成長,對現實來說,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