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信陽市平橋二小 ? ? ? 楊磊
《道德經》第八章作業:結合自己的家庭事業工作等,參照“上善若水”的論述,你怎么看待“不爭而善勝“?
一、關于“上善”
《道德經》第八章講到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的腦海里驟然閃現我校學生家長志愿者的身影,展現出了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上善”的生命歷程。
一日大課間,我去操場查看校園里四五六年級2500多名同學做課間操的情況,路過一年級辦公室門口,見一位學生家長,正在手把手地教兩個一年級的學生打掃教室門前的衛生。我知道,她是我校的家長志愿者。
我校家長志愿者工程,已經啟動一年有余。一年多來,每天都有家長志愿者從早到晚,參與學校管理工作。他們或維護學校周邊環境,或到班級陪讀陪學,或幫助老師做一些瑣事。大家一路走到現在,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工作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我校的志愿者,是家長自發組織起來的。他們當初由幾個家長組成,主要是幫忙他們自己孩子的老師做一些具體事情,誰知他們這樣以發而不可收拾,現如今,家長志愿者隊伍逐漸壯大,幾乎是五千多學生的家長全員參與,56個教學班的學生家長,輪流到校執勤,每天每班至少參與一名家長。他們有組織,有管理,五十多名家長分別在學校前后門執崗,負責維護學校周邊環境,負責把持在交通要道處,引導學生過馬路 ?,制止學生的不文明行為。
每天早上、中午,另有一部分家長深入班級,或者陪學生一起讀書,或者幫助班級打掃衛生。每到周五下午,幾乎各班都有家長,參與指導學校為學生開設的創意生命課程。另外,期中期末監考,也都由家長協助完成。
我校家長委員會,分為校級、年級、班級,三級組織,且每一級組織各有一套五人組成的班子,并有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負責落實具體工作。大家分工明確,各施其職。簽到處,培訓處,反饋處,后勤處,各自分別有人具體負責。
看著大家工作很投入的樣子,不知有多少人在質疑:他們真的是在做義工嗎?他們難道不是學校出資聘請的校工嗎?甚至他們這些志愿者還會經常招到路人的冷嘲熱諷:你們做得那么起勁兒,學校給你們多少錢啊?
可是,盡管這樣,卻絲毫沒有動搖這些志愿者的意志,相反的是,他們感動了很多人,影響了很多人。暴雨期間,通向學校的平西路,下水道不暢,志愿者們,成了孩子們的“生命之船”,他們趟著沒膝的積水,把孩子們一個一個地背過來。下雪天,校園內硅膠操場容易結冰打滑,為避免孩子們摔跤,家長們又找來三輪車,一車一車地往外運。只見大家掃的掃,挫的挫,拉的拉,累得頭上冒著熱氣,有的還干脆甩掉了上衣。其中有一個二年級同學的爸爸,累得滿頭大汗,竟然大雪天的光著膀子干起來。此后,“光膀哥”的故事通過網絡傳播開來。
我們學校的一部分家委會領導,就在我們這個《道德經》學習群里。他們是:張芳、楊萬星、董守平、夏再玉……是他們每天管理著家長志愿者這個擁有五千多人的義工團隊。他們恒定值守,以身作則,為學校做了大量的工作,讓學校取得了很多的榮譽。他們帶領的這個團隊也因此受到了省、市、區多家媒體的報導。
這些家長志愿者們,之所以能夠這么投入,的確源于他們對自己“上善若水”的價值判斷。很多家長認為,能有機緣做二小的志愿者,是他們的榮耀,能和孩子一起上學是他們的福氣。如今的這些志愿者們,用他們的愛與精神,傳達著真善美,又有誰說這不是“上善”呢?
二,幾經“爭”與“不爭”
說起“爭”與“不爭”,我就不得不說說我們學校里的教師團隊。這是一個和諧向上的團隊,是一個學習型的團隊,是一個“不爭”的團隊,可是它又是一個“爭”的團隊。
記得2008年我到二小任校長的時候,一個曾經分管二小的局領導對我說:“楊磊呀,你要注意,二小復雜的很。”這句話好像把我嚇住了,當時我只有一個念頭,不干了,我得馬上離開,還回到我原來的學校,當一普通老師這是我的最愛。后來的情形更堅定了我要走的決心。那是鑒于二小原來的遺留問題,鑒于二小的外欠賬壓在了我的頭上,鑒于二小隊伍渙散,干部、老師,誰都不愿意多干一點……
有一次,十幾個老教師集體找我,爭著不要多代一節課,或者說爭著不要代課。面對這樣的“爭”,我該怎么辦?二小的確很復雜,我必須馬上離開。
學校綜合改造,牽扯到十幾戶教師的住房拆遷,馬上要分安置樓了。點名要某某樓層的有之,說原領導許他的有之。有的揚言,凡是我想要的,誰也別想爭,否則誰住我就打誰,等等問題。這哪里是我呆的地方啊!于是我給愛人商量,趕快作工作讓我離開。
誰知愛人的一句話,打消了我馬上要離開的念頭。他說:“你哭也得把一年哭到頭,我可丟不起那個人。”就是這句很難聽的話,讓我硬著頭皮留了下來。
事情擺在面前總得解決。大家一起商量,群策群力。有的說房子不好分,有的說抓鬮,總之大家都在想辦法。可是我沒有及時做出決定,而是坐在辦公室冥想。有一天,我突然來了靈感:都說開會可以統一思想,可是分房不能統一思想,我得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我就開始采取談心法。什么“紫氣東來”,什么“背有靠山”,什么“低層宜于消防”,什么“高層有景觀”等等,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為此傷害了不少腦細胞。記得那幾天,我談妥一個,簽字一個,就相當于辦過手續了。就這樣,一個“爭”的難題解決了。
近年來,發生在我們學校老師身上“不爭”的問題,也時常會出現,我也因此感動不已。命運也許注定這樣安排,一次傳統文化論壇,讓我找到了治理學校的金鑰匙。其中論語里的一個觀點,“行由不得,反求諸己”,“上所施,下所效”,這樣先把自己做好。當我知道稻盛和夫的“敬天愛人”是從《了凡四訓》中提煉出來的時,我就開始去研究《了凡四訓》。后來我漸漸愛上了傳天文化,愛上了經典,再后來又把經典教育引進了學校,漸漸地我發現,老師在成長,我也在成長。漸漸地,大家的思想覺悟都在提高,人與人之間呈現出和諧的氛圍,還出現了謙讓現象。
有一次,我們學校的劉老師評職稱遇到了難題,按說她年齡比較大,應該先于年輕人評上,可是按照評審方案打分,她又入不了圍,怎么辦?而且再往后拖下去,她更是老大難。當時我的確十分發愁。就在這時候,我校的袁大隊長看出了我的心事,主動提出要將她的機會讓給劉老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讓我驚呆了!是啊,這是多么大的格局才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啊!這用道德經里的話說,就叫“上善”。
有了這樣讓的先例,以后我們學校的老師,凡是牽扯到利益方面,總會有人謙讓。真正體現了“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后來關于評優評先,也總有人根據同事的需要在讓。因此,近年來,我們學校關于評職稱,評優秀這些熱點問題,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矛盾,這種好的風格與風氣,的確凸顯的都是正能量。
自2015年始,我們學校又出現了“爭”的現象。那是一種讓人感動的爭,是一種高風亮節的爭。
我們學校離教體局比較近,額外的臨時性任務比較頻繁。可是我們學校的老師,從來不會因為工作安排不下去讓我操心。
一次與兄弟學校領導聊天,他說,現在監考補助費上不去,因此監考工作也不好安排。對照一下我們學校,由于分管的胡校長勇于擔當,因此這方面我從無顧慮。相反的,每次還總是有人向胡校長申請監考。
另外我校大班額出了名,每班人數平均96人,超出100人的有20個班。可是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老師是不是愿意當班主任啊?答案是,班主任在我們學校是最暢銷的,學年之初,班主任職位竟然就被搶了去。截止現在,還有兩個要當班主任的老師沒有得到滿足!而且新來的老師在二小這一環境熏陶下,也想嘗試當班主任。可見,這爭與不爭,又由不爭到爭,形成了一種文化。就是這樣一種文化的引領,一種風氣的感染,才使得我們學校有這樣“爭”的氛圍,我想,“上善”的格局,大概就應該是這樣形成的吧。
目前,學校發展勢頭良好,教育教學成果通過學生以及家長的表現得一彰顯,家長以及老師之間和諧相處,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態勢。“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的自然狀態,正在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