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心理狀態,讓我們擁有不同的心理歷程,就會讓我們有不同的認知結果。這也是,為什么一個物體或事情,不同的人看能看到不一樣的內容。我們常說,這是我們生活習慣和積累的不同,其實究其內在原因,就是我們的心理歷程不同,我們最初的心理狀態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什么內容。
一個孩子的完整成長,首先就需要經理感覺和心理,然后才流向認知。通過感覺去感覺外部世界,感覺情緒,感覺狀態……通過這些感覺,在內心世界中完成一次自我的心理建構,逐漸形成一個內在的完整自我,這樣才會更好去面對未來隨時發生的問題,因為內在心理自我認知的完整,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也會更輕松,處理的結果也會更合理。
如果我們從認知開始介入,而沒有完成感覺和心理的流程,我們就會有種照貓畫虎的感覺,看似我們了解了這個概念或物體,但實質上,我們并沒有理解他。甚至,我們從來沒有知道,他到底是什么?又為什么而存在和出現?
很多時候,我們成年人在評判一個人的時候,善于使用不求甚解這個詞。其實,這就是沒有經過完整成長的人,他們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就是不求甚解,做事情處理問題,永遠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這都是我們缺失了感覺和心理流程后的反應,一聊天這個話題,有一句話就會冒出來湊熱鬧。“道理我都明白,但我做不到。”這句話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甚至和老師對話分享的時候經常會說,頭腦是無法學習到愛是什么的,頭腦是了解,無法知道。只有感覺到愛,經歷一個外在和內在的轉化的心理過程,在我們內在認知世界才會明白愛是什么,內在的這個認知,又會將結果傳輸給頭腦,由頭腦做出關于愛的行為動作。
當下我們很多家長做不到,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我們的童年都不完整,我們沒有經歷過完整的成長歷程,我們是缺失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無法正確幫助孩子成長,因此我們才會看書,聽講座,進課堂,去學習如何當一名合格的父母。
教育的歷程,就是一個自我創造的歷程,不是一個填鴨式、灌輸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需要被教育者去經歷、感受、思考、接納、認知、分析、處理,然后在指導下一步行動。所以教育不是速效,更不應該追求速率。
很多時候,我們必須獨立面對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會在我們的內心不斷上演,不斷沖擊我們的認知界限和思考界限。這系列的心理感受,有時候很痛苦,需要一段時間和空間去感覺和熟悉,需要我們和痛苦的感受待一會,逐漸把痛苦接納進來,慢慢,慢慢轉化為意識的活動。痛苦并不可怕,孩子也不會因為痛苦而一蹶不振,我們并不用過于在意,這就如同跌倒的孩子,并不影響他們繼續奔跑一樣。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認識到感覺和心理的重要性,這樣我們才可以用更大的耐心和愛,去關心和幫助孩子的成長,才會在界限范圍內,觀察孩子的成長,并給予合理地幫助。
下面回答一下今天的共讀問題。10月21日共讀內容:第五章、兒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第4節到第5節)
請回顧及思考:兒童有沒有對于同一事物經歷兩種不同心理過程得出不同的認知結果的情景,這對孩子意味著什么?
看到這個問題之后,我閉眼想了一下,有這樣的例子。當我再仔細回看的時候,我發現雖然小時候和現在都有這樣的故事,但背后的含義應該完全不同。
在他5歲左右,我和他在家里一起種了草莓,他那時候天天盯著草莓,就等著吃。小草莓剛開始綠的時候,他就躍躍欲試,我告訴他沒有成熟不能吃,他不開心的走了。上班再回來,那個剛綠的草莓消失了,我問他是他干的嗎,他說不小心薅下來了。其實,我知道他自己偷吃了,可從那天之后,他還會盯著草莓,但綠色的再也沒少過,直到他們變成紅色,然后就消失不見了。
就在剛剛,我們倆還在探討課上說話的時候,我說老師找我就因為你舉報了別人沒寫作業嗎?他信誓旦旦是的,我說那好,我去找校長,為什么我兒舉報卻要被說成上課說話。他一聽我要去找校長,并且給老師告狀。做了個小心理斗爭,然后說,他其實說話了。
雖然都是一件事情,前后他會判若兩人。但我現在能感覺到這兩個現象背后的心理不一樣。第一個兒童時期,他是在體驗、感覺、然后將這個感覺的過程在內心世界完成一次認知的經歷,這也指導了他要等草莓紅了才能吃的決定和行為。
但剛剛的故事卻不同,他明顯感覺到了紙包住火的進程,并不是他真的覺得自己的行為動作有問題,他對自己的行為的內在認知還沒有完整的建立,這個由外到內的心理歷程,還在思考、探索和猶豫的階段,我的外力介入,會打斷他的心理認知過程。
說完我就后悔了,他在休息的時候抱著我,而我正在寫這些文字。我和他說,我感覺到你想安慰的情緒了,爸爸知道了。爸爸建議你,下次可以在我們倆個都沒有事情的時候,來個擁抱,你覺得呢。
雖然是不同的兩個事件,但看似結果又一致的相同,但兩次孩子從中得到的心理歷程和認知完全不同。一次是完整的成長,這次感覺和經歷,會讓他一生都明白綠色草莓不能吃。但另一次就不同了,他感覺到的是父親給予的壓力,因為這個壓力他要順從。這對他未來的成長并不好,有成為討好型人格的趨勢,更會讓他未來更多的去掌控別人,壓迫別人。這是我作為父親做得不對的地方,也是沒有更好幫助他建立完整成長的細節。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回看過去錯的多離譜,其實我們應該從過去中走出來,活在當下很重要,我們要及時改變自我,這樣才能更好和他們相處,成為一個合格的觀察者,成為他們最堅實的后盾和支撐。
看書,不是為了知識的輸入,而是要感覺作者的場域,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感悟到可以指導我們內化的內容,進而完成我們內在世界的自我修復,和我們童年的淤堵和解,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