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顯示三天可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沒這么選,但我許多朋友都選擇了三天可見,對三天可見我反應不大,心里也沒多少波瀾,而有幾位,他們在朋友圈發聲,看起來似乎很腦火,大有如此交友,豈有此理,不如抽刀斷水,恩斷義絕,互刪除,老死不相往來好了。
有時候感覺人體真是奇妙,因為想法各異,會有許多差別,你介意的,別人并不介意;別人介意的,你根本不明白他到底介意什么?
所以,做事應該有標準。而現在大家都不喜歡說標準,喜歡說底線,喜歡逢人說“我的底線......”
而許多人的底線都特別靠前,有顆玻璃心,動不動就碎一地。比如這個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見,有什么可生氣的?雖然我理解這種生氣,陌生人還可以查看十條朋友圈,我與你的友情就值三天?但仍覺為此生氣大可不必。
退到最后一步講,目前微信朋友圈似乎已經不能永久關閉。此前可以設置——通用——功能——朋友圈——停用。而最新版本微信,功能下已無朋友圈選項,也就是說,只能在隱私——朋友圈——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范圍——選擇三天,半年,或者全部。
那如果人家不再想玩朋友圈了呢?不能關閉,只好三天可見了唄。
當然這種概率很小,那還有什么?直接說就是人家不想讓各位看朋友圈了,可能有苦衷,可能為休息,可能就是煩,可能想搞點神秘,甚至可能覺得這功能好玩,不論哪種原因,人家只做人家的選擇,而你卻由此生氣了,你氣量也太小了。
引申說,還得回到標準和底線上說,標準大致相同,底線各自不同。許多人的標準就是他的底線這樣特別不好,我們應該接受各式各樣與我們想法迥異的人,只要人家沒妨礙誰,不觸碰法規,想怎么活著是人家的事。
就比如人家想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就隨人家設置,做為我們,已經生活在文明社會數代,沒必要拿著自己的底線去約束別人,更不必大動肝火,火冒三丈。
年少輕狂,“她嘴里喜歡命令,干脆的說,她全身都是命令。”這是以前的我,而后被社會教育多年,終于收起鋒芒,搞清楚標準。現在我的標準靠前,底線靠后,特別喜歡《奇葩說》里一句話,“接受所有的不一樣,是我最任性的堅持。”并且越來越喜歡。
生活都是自己的,干嘛非要教導大家過成一樣,又不是一些要給人看的儀式。他想法做法你不接納,不來往就是,實在沒必要在自己腳邊立個牌坊,廣而告之,“此為異類,善者遠離”。
所以,一并想說的都在以下的話里,微信朋友圈顯示三天可見,你不服就刪好友,不然就隨他去。這有什么可急的?你仔細想想,人家并未妨礙你,是你自尊比天大吧。
至少大半月沒在朋友圈發什么了,刷朋友圈幾乎也是“唰”的一下過去,雖然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最好成為焦點,但這不現實,沒人真正關注你,真正關注你的人是你自己。
越來越多人選擇把精力放在朋友圈以外,朋友圈三天可見就三天可見,或者讀幾本書,看幾場電影,這多好。
小時候我喜歡說話,喜歡沒完沒了表達。直到被我媽指著鼻子吼,“少說話,不說話沒人當你是啞巴。”我的嘴在我媽注視下漸漸合攏,喉嚨漸漸發不出聲響。
我覺得只有我媽可以讓我自省,每回卷起舌頭都會想起我媽讓我問問自己的心,到底有沒有必要表達。表達不會生銹,不要為說話去說話,不要時不時掏出來給人看,這是我媽的意思,后來也是我的。
我今天寫這個,一千五百字都不到,力求點到為止,不沒完沒了表達,希望朋友圈發火的幾位友人,看完不要怒發沖冠,去聽首楊坤的《無所謂》,祝你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