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按歐洲人的看法,星巴克提供平庸的咖啡,資本的味道比咖啡的味道要濃重。雖說對咖啡沒有強迫癥,但也天天喝咖啡,對咖啡的認識卻是很有限的,讀完此書,貌似進一步了解一些。
本書是苗煒編著的。講述了一些從咖啡豆到喝咖啡,開咖啡店的一系列廣文博識。全世界用于商業的咖啡品種約100多種,但都是由阿拉比卡,羅布斯塔,利比里卡,這三種原種分化而來。俗稱“咖啡帶”的咖啡種植于北緯25°與南緯30°之間。涵蓋亞非拉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受氣候的限制,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溫度和濕度最為理想。中國咖啡生產地主要是云南,海南,和臺灣。很多咖啡是好幾種類型咖啡的混合體,口味就更復雜。完美的搭配不是隨便把幾種咖啡豆混合在一起。基本搭配過程是:先決定基準豆,再加入可增加香味的特殊風味的咖啡豆,按照各種豆的混合比例、烘焙程度變化組成拼配咖啡。咖啡的味道80%取決于烘焙。分淺、中、深三種程度,時間長短也因所需的咖啡種類而異。公認研磨要在沖煮之前,研磨成粉極限放置時間是30分鐘。一杯咖啡的容量不超過50毫升,小型厚壁瓷杯,提前預熱到35-40°。簡單來說,Espresso有四大要素,1.磨粉。2.拼配。3.咖啡機。4.人。
只知道喝咖啡,了解它的淵源,喝起來可能會更講究。在家中從咖啡機取咖啡時,一次只能出50毫升,我總是嫌它太少,每次都要再加50毫升,現在看起來是多么的荒謬啊,沒有文化太可怕了,自以為是的,頑固不化地想當然更是可怕。
如何開一家咖啡館?真正的咖啡館應該是挑客人的,它不接待它不喜歡的客人。咖啡和咖啡館是兩件事,好咖啡和好咖啡館也是兩件事。在中國如果你想開賺錢的咖啡館,那么你開不了好咖啡館。星巴克不是咖啡館,它是家賣咖啡的店。個人認為,一家咖啡館會讓你在無趣的城市里找到些信心,從虛無中得到一些肯定。即使你擁有一套自己買的房子,你都無法得到這種祝福和神力加持。
城市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一種平衡,現在中國的問題是城市太強大,個人太弱小。前者像一個上了發條的怪獸一樣,膨脹,更新,再發育,用5-10年就把自己完全換一次血,推倒那些房屋,換掉那些街道,關掉那些商鋪。咖啡館跟這種快速和更新是對立,它“慢”“不變”,和它站一邊,會有安全感,不管它是虛假還是真實的。和一位十年前在咖啡店相遇的朋友重逢,這種重逢在某種意義上給了我一些虛榮感。一家咖啡館唯一的意義就是永遠存在下去。
除了咖啡,酒,菜之外,這里還有“精神元素”,朋友們經常坐在一起討論問題,可以歇歇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