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簡書上寫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我之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文章為什么一定要發布在網上,寫在自己的記事本里,本地保存不是效果也一樣嗎?
微信公眾號2012年8月才推出,到現在不過短短幾年時間。親眼見證了一大批個體的崛起,大到頭部IP "羅輯思維" "吳曉波頻道",小到各個專業細分的公眾號。他們從默默無聞,到漸漸產生影響力,掌握社會話語權。動輒100000+的訂閱量,每篇文章廣告接到手軟,數錢數到手抽筋,相信很多人都有去創立一個公眾號的沖動。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只寫過流水賬日記,寫任何一篇超過300字的工作文章,第一步就是去百度找相關模板的人,咱還是不去做這個高難度的事情了。據說現在的公眾號超過2000萬個,真的是寫公眾號的比看公眾號的還多。
自己也訂閱了很多公眾號,剛開始是由于朋友圈轉發或者網上收到的某篇文章打動了我,然后就添加了關注。但是對于不能持續產出文章(一般來說至少一周更新2次),或者后續的文章不再合我的胃口,我也陸續取關了很多公眾號。所以網上說的99.99%的公眾號都是不掙錢甚至無人打理的僵尸號一點都不夸張。
既然在網上寫文章又不以掙錢為目的,那又圖個啥呢?我想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現在處于互聯網時代,更確切的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身處這樣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微小的聲音都有可能會被傾聽,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方便快捷。當一個個體的聲音被關注,有互動,有自己的圈子,我想這會大大激勵一個人去創作,發出更多自己的聲音。
同時這也是一個自我學習提升的方法。我本行是做IT運維這一塊,平時也有做筆記的習慣,但因為只是自己看的話,就會寫的非常雜亂,沒有對知識點進行一個系統的歸類整理。在網上發表文章就會想到是要給別人看的,自然會去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做到文章可讀和準確性。當然除了老本行IT這一塊,本人對經濟方面,投資和理財也頗感興趣,同時還打理著一個代購淘寶小店,以后也會分享一些心得體會。
想要堅持寫些文章,工作太忙肯定不行的。所幸剛剛從某三個字母的所謂國際大公司出來,之前所在的項目組那就叫一個忙和累,基本除了睡覺時間,每天都是連軸轉,通宵更是家常便飯。說得文藝點就是每天埋頭趕路,連抬頭思考人生的時間都沒有。現在的工作能夠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總結和思考,順便分享一些東西 (如果有人關注,并且互動,那就更開心不過了)
之前都一直有聽羅輯思維的節目,其中有一期不是羅胖講的,而是由古典(人名)老師代班講的一期<超級個體>,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文中提到在我們這個時代,隨著醫學的發展,將來活到100多歲是大概率事件。但是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工種和專業都在消失和新生。這些現象趨勢我們用肉眼都能覺察出來:銀行柜員被機器取代,網站客服被對話機器人取代,傳統紙媒的快速衰落,實體店鋪的凋零。任何行業都可能被顛覆,任何工作都可能被機器所取代,工業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門手藝吃遍天下的場景將不復存在。所以古典老師說在將來,人一輩子很可能要在十幾家公司,5-6個行業,從事不同的工作。未來人們的三種元能力是生產能力,鏈接能力和傳播能力。
在網上寫文章,這就是一種生產,輸出自己的思想。如果有人認同你的想法,與你互動,結成一個圈子,這就是鏈接。當你的鏈接點越來越多的時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張傳播網。我希望現在開始慢慢訓練自己的這3種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