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提到,“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如此場景,很容易讓人想到日本雜物咨詢管理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一種家居整理術,即“斷舍離”。
? 什么是“斷舍離”?
50歲那年,山下英子寫下了風靡全球的暢銷書籍《斷舍離》。標題中的“斷舍離”三字便是她所提倡的精神之本。
“斷”:購物三思而行,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并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里沒用的破爛,縮小喜好范圍。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
山下英子說,《斷舍離》所有的思想根源都來源于《老子》的48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用日本文化加以闡釋又得出了新的禪意。即通過“斷”和“舍”的外在行動帶來心靈上“離”的狀態。
如何看待“斷舍離”?
對于“斷舍離”的生活理念是否值得提倡這一問題,Friends想必各持己見吧?概而論之,人們大致持以下不同的觀點:
①“斷舍離”是為了營造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里說:“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這些在居住環境里放了好幾個月,甚至放了好幾年的東西,只不過因為不是生鮮食品所以才沒有爛掉。但是如果從機能上來說,它們早已經腐爛了。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就幾乎等于是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試問住在這樣雜亂無章的居所,人怎么會感覺輕松愉悅呢?
②“斷舍離”并非絕對要以外在的空間清理為主要目的。而是希望借助收拾物品了解自己,在篩選物品的過程中梳理自己內心的雜亂,實現自我完善,從而使人生更舒適。在一定時期整理舊有的物品,也是在整理自己過去的生活,繼而以全新的面目迎接全新的生活。
③在經歷過物質貧乏時期的人看來,“斷舍離”與中國人克勤克儉的傳統美德背道而馳。譬如,每個人的衣柜里都一定有一件這樣的舊衣服:這件舊衣服我們一年也未必能穿上一次,但卻一直被我們放在衣柜里,不舍得扔。這大概就是我們平日里談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吧。
④“斷舍離”也許并不能讓自己變得更清醒、更專注、更愛生活,甚至會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吳冠軍教授在講座中指出,“斷舍離的背后其實是一個社會的消失機制,一切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東西都讓你消失。”他援引了齊澤克的關于抽水馬桶的例子:“抽水馬桶可以讓所有骯臟的東西消失不見,但它其實沒有真正消失不見,它到了另外一個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那個世界是我們世界的一部分,但在我們意識之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斷舍離”就是 “買買買”的抽水馬桶。如果沒有“斷舍離”,“買買買”是不可能維持下去的。
“斷舍離”的實質
山下英子認為扔不掉東西的人,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逃避現實型。即沒時間待在家里,也沒辦法收拾屋子,于是找各種各樣的事讓自己忙碌起來。
二是執著過去型。即留戀過去的幸福時光,以過去的東西作為情感寄托物。
三是擔憂未來型。即無法成功地讓自己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積囤過多東西以備不時之需。
其實,“斷舍離”的核心在于思考“物品與自己的關系”。當你能夠很好地做到“斷”與“舍”,也就能脫離對外在物品的執念,進而進入到心靈上“離”的狀態。用山下英子的話來說便是“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如何做到“斷舍離”?
與其說“斷舍離”是一種整理收拾的生活方式,不如說是一場自我的人生修行。
1.從源頭上控制“買買買”。盡管實施起來絕非易事,但不亂買自然也就用不著扔了。逐步樹立合理的消費理念,有助于增強生活的幸福感。
2.對現有的物品進行“扔扔扔”。這里的“扔”是“斷”與“舍”的意思,是整理收納。但這絕不意味著必須浪費。譬如,閑置的舊衣物可以捐贈出去,這不光能減少家里雜亂的東西,也能讓自我滿足感得到提高。
3.了解自己的喜好,清楚自己內心的需求,達到“舍”的狀態。我們的思考方式并不是“這東西還能用,所以留下來,”而應該以自我為主體,思考“用它來干什么?”并且,時間軸應該永遠都是現在。
總之,“斷舍離”不是漫無目的地扔東西,而是要買自己真正需要的,并珍惜地使用它。凡德羅有句名言:less is more。說的大抵也是這個意思。
踐行“斷舍離”式的生活理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惟有逐步改變、長期堅持進而斷離物欲雜念才能真正達到“斷舍離”的狀態。
希望Friends能及時清理一些閑置物品,換回舒適整潔的居家環境;清理掉一些無用社交,讓情感世界更堅定且有溫度;清理掉一些心頭雜念,讓自己輕裝上陣地迎接全新的生活!
極致的人生,一定是斷舍離。這是對過往的一種告別,也是當下的一次新的開始。斷舍離的目的不是舍棄,而是生命覺悟后的高度自律。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人生修行。精神的歸位,才是真正高層次的斷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