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的鄰居,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小嬸嬸。
雖然以嬸嬸相稱,但是她年齡就比我大一歲而已,因為她老公,也就是鄰居叔叔在村里輩份大,所以長我一歲的她,理所當然的成了我的小嬸嬸。有時她就讓我喊她名字,不要叫她小嬸嬸,但習慣了,改口也不好改,再說在村里很重視輩份,我也不能亂了輩份。
具體她是哪一年嫁過來的,我也沒細問過,只記得我嫁過來的時候,她的女兒正搖搖晃晃的剛學會走路,一歲多。但聽鄰居和
婆婆說過,她結婚好幾年沒有孩子,是各地方醫院、偏方等周轉好幾年才懷的她的女兒。說懷孕的時候很辛苦,特別是到了快臨產的那個月,感覺太不容易了。
她是個可憐的人,應該是小時候得病還是受什么影響,身高只有一米四吧,是侏儒癥嗎?我也不知道。不然心高氣傲她不會嫁給比她大十多歲的叔叔。(不是親叔,鄰居),那時叔叔家庭條件不好,也很不好討媳婦兒,所以經媒人撮合成了一家人。還好叔叔除了愛喝點酒,沒有別的不良嗜好。對她也算挺好,這也是她對自己的人生最大的安慰吧!
因為我是遠嫁,嫁過來的時候是人生地不熟,除了我先生的話,和別人交流有時都得斟酌半天,特別是農村的方言特別重,我真的是尷尬再加上傻笑了。因為年齡差不多,所以我就去找小嬸嬸玩,她為人和善,待人熱情,每次我去她家,她都熱情的拿出吃的喝的招呼我,讓我很暖,那時才結婚,可能覺得自己還沒長大吧(其實都二十八歲了,怎配說沒長大),但意識里覺得自己還很小。正好她的孩子正咿呀學語,走路搖搖晃晃的,我特別喜歡,就天天給她逗孩子,她忙家務的時候,我也幫她照看。她教她的女兒喊我嫂嫂,孩子第一次喊我嫂嫂的時候,我覺得好親切。
那半年的身在異鄉的時光,由起初的不適應到慢慢的懂的了那些方言,那些人情世故,農村的那些繁俗禮節,都在小嬸嬸的教導中融入了這個小村子。
時間過的真快,一年后我的女兒出生了,又是她,教我怎么帶孩子,還教我怎么做孩子衣服,當然,婆婆也幫我帶孩子,但當婆婆下地忙的時候,又是她幫我,直到孩子上了幼兒園,還是她,她接送孩子的時候會幫我帶上,那時,她就騎個腳蹬三輪車,來回七八里路,有時還帶上我的女兒,倆孩子從小一起長大,哪怕擠在一個小三輪車里,也高興的不得了,孩子真是容易滿足,只要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就不知道冷熱了。
一晃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結束,我也有了我的兒子,孩子小,我更是哪也去不了,又是她,我的小嬸嬸,她又擔負起了那個累又操心的活,除了我婆婆之外,又是她幫我捎帶孩子來回。直到我女兒上了初中寄宿。
她的女兒很優秀,現在上高二了,成績級部前幾名,從小學到高中一直保持著,這也給了小嬸嬸很大的自信,她由起初的給孩子開家長會都犯怵,到今天的開家長會坐到第一排,其中的艱辛和煎熬只有她自己能體會,但更多的是源于她的女兒給她的,給她的自信和力量!她的女兒是覺得,我要爭氣,讓我的弱小的媽媽,能夠站在人群中也是耀眼的,我不會讓我的媽媽活在別人的鄙視里……
小嬸嬸是成功的,她教育出了一個知道感恩的好孩子,我有時也會和她談,我們這個年齡,往后就是拼健康,拼孩子,孩子現在很有前途,你就把你自己照顧好就行。她也會眼含熱淚的說,孩子就是我一生的底氣!
關于小嬸嬸的事,是說不完的,我沒有華麗的語言去贊美她的偉大,因為我覺得也不需要,我和小嬸嬸之間就是真實的情感,不需要那些華麗的語言,就用心里的話說出來就足夠了。
我覺得小嬸嬸就是我生活里的一縷陽光,在我最無助的時候照亮了我的生活。可能她也覺得我也是她生活里的一縷陽光,也是在她需要的時候,給她趕去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