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懈怠下來了,適逢身體不適,便放任自己看了一部連續劇,就是前段時間大火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看了幾集便一發不可收拾,這是我近兩年來唯一一部有耐性全部看完,并且反復咀嚼的連續劇,前幾年還有2部是《甄嬛傳》和《瑯琊榜》。
拋開演技、編劇、服飾、妝容、道具、制作、畫面、細節、營銷等不談,這三部我比較欣賞的劇有個共同點:臺詞精煉,對話巧妙。
自從學了演講,哪怕看電視電影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去注意人物的說話,他要表達的底層思想是什么,他的邏輯思維是否有問題,從中怎樣反應他的性格素質等等。
《知否知否》就是這樣一部值得推敲臺詞的劇。我們以女主角盛明蘭為例來欣賞一下。
盛明蘭是大戶人家的庶女,親娘冤死,親爹不疼,姐妹欺壓,從小寄養在祖母身邊,謹小慎微,守拙自保,只愿找個中等人家嫁個好郎君,安穩過一生。偏又聰慧通透,才華與顏值雙在線,獨立又俠義,在經歷種種艱險后,成功蛻變成侯門主母、誥命夫人,并與如意郎君“公主與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縱觀其勵志經歷,“攀上高枝”離不開一項重要技能:表達能力。劇中很多場景并沒有刀光劍影、江翻海沸,卻依然精彩絕倫、緊扣心弦,靠的就是角色的語言能力。我們拾取幾個場景來分析一下:
一、明蘭和小公爺的虐心愛戀
場景1:小公爺玉清觀真情告白
小公爺終于找到機會向明蘭告白,明蘭又驚又怕,對于這樣一位家世好人品好又對自己一往情深的神仙公子,她不是不動心,卻一再躲避和拒絕,因為她看清兩人之間的身份差距,為了讓小公爺明白她的難處,她這樣說:
小公爺你身為男子,不明白我們女子的苦處,我們不如男子能付出代價。動輒就是身敗名裂。
就說寧遠侯府的顧二叔吧,他年少浪蕩,不務正業,父子之間近乎決裂,汴京城內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可若是有朝一日,他浪子回頭,科考向上,依舊是能夠出將入相、封妻蔭子,是不是?
那如果是換成女子,她還能這樣做嗎?
你我如今獨處暗室,這要是傳出去,一人一口唾沫星子,就能淹死我,我大姐姐在婆家就再也抬不起頭來,我四姐姐五姐姐也要許不上人家,說不得我家父兄也要被御使責問,家教不嚴,斷送前程??尚」珷斈隳?,不過是被當成一樁韻事。同一樁事情,代價何等懸殊?這代價,我可付不起。
。。。。。
女子就像鄉間貧家,就這么一捧米,丟了一粒都是要了命;可是你們男子,就像豪門大戶,就算是百兩銀子也耗得起。
如今,我只想平平安安過一生,圓我生母心愿。
這一番言語,總分總結構,說明了自己“付不出這代價”的觀點,同時用大家的老熟人顧二叔舉例說明,同一樁事情男女不同代價。最后又給出利害分析,一家人都要為此付出的代價。
擺事實、做比較、用類比,沒有干巴巴的講道理,終于讓癡情小公爺明白了她的難處,立即說要娶她回家,堵住悠悠眾口。并發誓今生要娶的只有盛明蘭一個正房大娘子!讓兩人的感情漸趨明朗。
此處明蘭還是閨閣中隱忍裝傻的小女兒,語氣聲音中盡帶委屈猶豫,“手捧大米”的手勢也極可愛。小公爺怎能不憐惜?
場景2: 明蘭私會小公爺勸放下過往
陰差陽錯,小公爺迫于家族壓力娶了郡主,郡主死后金榜題名,再來求娶明蘭,卻被拒。明蘭嫁入侯府與顧二叔過起了撒狗糧的生活。小公爺一直活在悔恨中,不僅朝堂上參顧二叔找其麻煩,其現任妻子申氏也起了妒心,當面譏諷明蘭。于是明蘭私會小公爺要把事情說清楚。
說實話這段橋上私會的演繹是有點跳出小公爺的人設的,稍顯魯莽急迫和輕浮。但明蘭的表現一如既往的沉穩,緊抓重點。
小公爺屁顛屁顛趕來,喜滋滋地稱呼“六妹妹”,并要明蘭叫他“元若”。且聽明蘭是如何應對的:
“我今天冒著名聲俱毀的風險叫你來說話,也并不是來跟你敘舊的?!?--開門見山,點醒他。
小公爺:“只要是六妹妹叫我過來,什么都行!”---樂呵呵,還活在私塾共讀的幸福年代中。
“我想顧家與齊家本就是沾親帶故的,雖說早出五服,那說起來,也是該叫一聲叔叔嬸嬸的。”--這句厲害,說明彼此身份,現在是嬸嬸和侄兒說話,無關情愛。
“你什么意思?”---終于發現她不是來跟你敘舊的了。
“你當初也是稱呼侯爺為二叔”---馬上提到顧二叔,這也是她此番冒險行為的主要原因,讓小公爺少找二叔的麻煩。同時再次提醒對方輩份的差異,以及往日三人之間的情分。
“你是想讓我叫你。。。叫你。。。”---小公爺的喜悅煙消云散
“輩分上,我終究還是你的長輩了?!?/p>
長久無語。小公爺終于夢醒,今非昔比了。主題已經非常明確,氣氛也冷下來了。
明蘭可以勸說小公爺放下舊情,理性行事了。但此時說什么道理,小公爺都是聽不進去的。明蘭又用了類比:
人人都說我如今日子過得好,掉進蜜罐里了。還有人說,我一個庶女,拿到祖母身邊養,都是我阿娘燒高香??晌以敢馍釛夁@一切錦衣玉食的日子,什么爵位車架,誥命豪府。我愿意拿這一切來換回我阿娘的性命,只要她能活過來。我愿意一輩子,就在盛家那個逼仄的屋子里,吃不好穿不好,沒有炭火,都不要緊,只要她能活過來。只要能讓我枕著她的膝蓋,我什么都愿意做。
我知道,我什么都明白。
你不明白!我娘永遠都不會活過來。我阿娘回不來了,她活不過來。無論我做什么,她都不可能再回來了。
我還有很多日子要過。人死了,就活不過來了;時間過去了,也不會再回來。
小公爺,你已娶,我已嫁。一輩子都不能回頭了。
用自己最珍愛的阿娘,比喻小公爺心中的自己。人死不能復活,時間過去不能再回來,就如二人之間的感情,已是過去式了。過好當下的日子,走好以后的路,才是重要的。
這樣一番開解,小公爺再癡情也是能懂得的了。縱有千般不甘,也無他法。之后顧、齊兩家重新合好。小公爺也漸漸發現了自己妻子的好處,回到正常生活中。
二、明蘭幫助沈家度難關
場景1:明蘭不計前嫌勸解沈大娘子
沈將軍的原配大娘子為救皇后而死,做了皇帝的姐夫為鞏固政權,融合新舊勢力,指婚英國公的獨女張氏為沈府大娘子,沈國舅自覺愧對前妻,又納了前妻妹小鄒氏為妾。這小鄒氏恃寵而驕,跋扈蠻橫,多次與張氏正面沖突。張氏性格剛烈,受了壞人挑撥對明蘭也有偏見,大鬧宴席,讓明蘭顏面掃地。后明蘭得知原委,了解到張氏處境的不易,前往沈府勸解。
張氏借故不愿見面,小鄒氏卻上來討好明蘭,她理所當然認為明蘭是站在她這邊的。明蘭卻不偏不倚,勸她收斂一些:
“張大娘子是為著朝廷嫁過來的,鄒小娘你是為著恩情納進來的。本是背后各自有神仙,如今張家愿意息事寧人,就在院里不出去。鄒小娘你呢,在家里說話管事,雖以下克上是有違常理,但只要大家相安無事,也是家和萬事興的跡象。若是紛爭不斷,鬧成一團。。。
(鄒小娘插嘴說了一些跋扈的話,表示自己不怕張大娘子)
天下萬事,都逃不過一個理字。為人處事,最好是自己別犯錯,也別因旁人犯錯,自己也跟著犯錯。直如棄珠玉而就草簽,最后自己反倒沒嘴說人家了。
(鄒小娘擺譜自己有誥命在身)
誥命的妾室,天下沒有第二個,何等的榮耀??扇粽娴年J出禍事來,誰來做這出氣的?難道會是張大娘子?自然也不會是沈國舅啊。
明蘭義正嚴辭,辨是非,析后果,口氣也頗嚴厲,鄒小娘終究是個不懂事的,氣得扭頭就走。
張氏見明蘭是個明白人,終于在病榻上見了她??疵魈m是如何寬慰她的:
大娘子,還是身子要緊。---拋開是否,把重點放在關切身體上。
張氏:你們顧侯是禹州起家的,這中間的事情,你也知道了。
明蘭:我也不太知道,但不論怎么的,都是身外事。若是身子不好,即便是富貴無極,那也是沒趣。--又回到身體上。
張氏:你也不用來勸我。讓宮里宮外都放心吧,只要她鄒三姑娘肯安穩些,我也不會去找誰的麻煩,用不著各打50大板了。我知道你們外面怎么想的。沈家既娶了我張家,又納鄒氏,前不顧糟糠情分,后又貪圖人說一句知恩圖報。左邊也想要,右邊也想好,自然左右都難做人。
明蘭:這種事情若覺得為難,那么得益的,大體都是男人。而吃虧的,多是婦人罷了。---站在女人的角度,引起同理心,希望張氏善待自己。后張氏用了窗邊的梅花比喻身不由己,活著也無趣。明蘭說:
我娘家祖母身邊有個貼身女使,姓房的,她自小跟我說:無論是男女,要想活著好,無非是一命二運三本事。只要三者能占其二,便可一生順遂。大娘子你從小生在英國公府這種極鼎盛之家,已經算是一等一的投胎了。像我家房媽媽,就是投胎沒投好,原就是窮得活不出來了,七歲上,一頓飽飯都沒吃過,一件完整的衣裳都沒穿過,只能把她賣了,家里才能換點米飯、鹽巴。這樣的苦楚,像咱們這樣的人家是想象不出來的。自打去了我祖母身邊,是繡花、梳頭、看賬、理事,她一路學一路干,是一步步走到我祖母身邊,做了一等女使。后來,我祖母給她放了身契,嫁了門戶,她還生了兩個兒子。
張氏:你家這個媽媽,運氣實在是好,想是好人有好報吧。她這一生,也算是圓滿。---心如死灰的張氏被房媽媽的故事打動了。
明蘭:她沒投好胎,尚且能掙扎出這么一番景象來。大娘子,你是金尊玉貴,為什么非要委頓在這屋里,空看留云落花呢?這過日子,時間長了,才知道是苦是樂。你現在已經算是嫁過來了,苦也是一輩子,樂也是一輩子,若是天天在這愁苦當中,日日怨懟,那可就真要困在這愁苦里了。不如像房媽媽似的,掙扎向前。
“掙扎向前”,徹底說動了張氏的心。撥開云霧,她漸漸開朗起來,與明蘭成了知心姐妹,和沈大將軍的夫妻關系也和睦了。
如此講故事、再換位思考去設身處地勸解當事人,實在是好方法。明蘭此時的語氣也是極為柔和關切。
場景2: 明蘭幫沈家分析利弊
后張氏生產,鄒小娘扣留太醫,致張氏難產。身懷六甲的明蘭拔劍解救太醫,才把張氏母子從鬼門關拉回來。正與皇帝抗衡的太后為此事嚴懲鄒小娘,挫一挫沈家的銳氣?;实酆突屎笥H自披發素衣,向太后請罪。鄒小娘按律要被處置,沈國舅左右為難,甚至一向與明蘭交好的沈家妹妹都指責明蘭,說是她害沈家到此地步。沈將軍要打妹妹,被明蘭攔住了,她沒有生氣,而是說:
將軍,愛之適足以害之,愛之縱更是殺身之禍了。您是從當初就錯。一步錯步步錯。將軍得了大富貴,又有扶持鄒家之心,卻因為對三姑娘一直視之為親妹猶豫不決,遲遲不肯迎娶,此乃第一錯。既不能娶為正室,將軍就該待之以親妹之禮,給她好好找個人家。但將軍卻納妻妹為妾,這是第二錯。---沈將軍慚愧不已。
沈妹說哥哥有苦衷,他們欠鄒家的情還不完。
所以你們兩個,包括皇后娘娘,都不能例行約束鄒小娘的言行,這是第三錯。皇后痛下決心,不痛嗎?可是痛也要下啊。也不光是為了現在,更是為了將來。---這句話點醒了大家。沈將軍想到了桓王,想到了大局,想到了將來沈家的命運,兄妹倆的理智終于回來了。
一來,皇上還是要重用沈將軍的。其二呢,既然兩家不和離,那英國公府就不會真看著將軍出事,倘若以后。。。所以將軍只需在家修身養性,陛下未來還有重任要托付給將軍呢。
沈妹還是放不下鄒小娘,想知道她安危。明蘭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再次分析利害:
你侄子,沈家嫡長子,也13歲上了。還有兩個妹妹,一個5歲,一個7歲。有鄒小娘在,那張家大娘子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嫡母,家中子女若是被妾室撫養長大,就這一條,那些門當戶對的好人家就要退避三舍了。你侄兒能承襲爵位也就罷了,可你那兩個侄女呢?那可都是要外嫁的啊。那才是你大嫂嫂的嫡親骨血,若她地下有知,知道自己的孩子沒落得一個好結果,得多心疼??!
說到這里,誰都不會再想起鄒小娘了,本來納她為妾就是為報鄒大娘子的恩情,她的親身骨肉當然最為重要。明蘭寥寥數語,直擊要害,沈家人自然能聽得進去,也明白孰輕孰重,能夠理性行事了。
勸解別人不光光靠口才,更重要的是明蘭真心為他們著想,才能事事分析到點子上,句句說到別人心坎里。
客官請休息一會兒,然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