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春祥
那年“小農閑……”(一)
小時候,在我農村老家的這個季節,早稻已經收割,脫粒完成,進入晾曬入庫、或者上繳國家公糧的環節了,晚稻或叫二季稻也已搶插結束,被老家人們俗稱“忙死人、累死人”的“雙搶(即夏糧搶收秋糧搶種,老家簡稱“雙搶”)”業已過去了。
靠長江邊那一展平陽的棉花田里的棉禾,頭茬棉花也已摘撿過了,枝打過了,蟲治過了,芽抹過了,夏肥也施過了,只等它再“沖”出一波“秋棉桃”了。此時的鄉親們也顯得“閑”些了。
再過段時間,到了深秋時節,鄉親們既要收割晚稻,開挖紅苕,又要采摘棉花,搶拔棉柴,還要穿插整理冬麥土地,種植小麥。那就又要開始忙得不亦樂乎了。
在“雙搶”過后到“冬種”之前的這一段相對閑時,老家稱之為“小農閑”。若要具體到時日,我估計就是八月立秋到九月仲秋這段時間。
說是“小農閑”,這只是針對農村一年中農事的時節而言,并非農村這段時間沒什么事情可做。凡是出生農村、稍微略懂農村甚或在農村呆過的人都知道,農村的活計一年到頭做不盡,干不完。甚至越是“農閑”的時候越忙。
這不,每年的“小農閑”,地方政府都要組織農民搞一些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為防止旱澇災荒奠定基礎,彌補“望天收”之不足。
那一年的“小農閑”時節,全國還處在“左”色環境里,我的老家也不例外。當時正值老家在“一大二公”的影響下,行政“區劃改革”、“撤區并社”(即撤銷原來縣級派出機構的“區”級建制機構,將原來的“小公社”,合并為“大公社”)后的第一個“小農閑”。
那時候的我,從學校高中畢業回鄉,踏入社會剛滿周年,也恰逢我剛剛入黨,進入大隊(現在叫村)“領導班子”,黨內任黨支部委員,行政職務為大隊民兵連長不久。
行政區劃改革前,我老家所在地的石林公社只由十幾個大隊組成,應該算是“小公社”了。而行政區劃改革后,我們石林公社撤銷,與原五合公社、高殿公社、張店公社的部分大隊等組建新的“大公社”--顧家店公社。
新組建的顧家店公社比之此前該店所坐落的五合公社,所轄范圍大大擴充,有好幾十個大隊組成。人員也成幾何級數增長,少說也有10萬人左右。
為了便于管理,“大公社”領導將全公社又分為四個片區,我所在的大隊屬于顧家店公社第四片區,其構成元素完全還是我們原“小”石林公社的十來個生產大隊。
為了彰顯“一大二公”的“優越性”,公社分管我們第四片區的領導決定,利用那年的“小農閑”,組織我們四片區十幾個大隊的勞動力,在我們隔壁的甘林大隊,集中力量修建一個用于農田灌溉的水利基本建設項目……“三機臺”。
所謂“三機臺”,是“三級機臺”的簡稱。就是緊貼海拔幾百米高山的山坡上,每隔百十多米,通過人工搬土的方法,修建一個高度達幾十米、底部面積不說,僅頂部面積就達300平米左右的梯形平臺,這得多大工程量???且連續修建三級。
第一、二級此前已經修建完成。那年修第三級,而第三級機臺比起第一二級來,不論是機臺所在位置的高度、取土的距離、還是修筑物的牢實程度和技術要求,均比前兩級要求要高得多。
僅就修筑機臺位置的起步高度,就比第一級高出200余米。大家知道,在高山的山坡上修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其實就是要順著山坡,在無任何山體內部結構牽制的情況下,在其表層凸性“綁”起一座梯形平壩,且是在幾百米高的山坡上施工,其難度可想而知。
之所以要修建“三機臺”,主要目的是在山坡上修筑一塊平地,然后在平地上蓋建機房,在機房內安裝大型電動抽水機泵,老家稱之為“泵站”。通過幾級機泵接力提升,將幾百米下的長江之水抽到山頂渠道,用于灌溉干旱時的農作物,保證農業收成。
按照片區領導要求,每個大隊必須有一名大隊干部帶隊,管理本大隊“參戰”工地的民工,且對帶隊干部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要求帶隊領導不僅要具備一定土建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備工作中隨時與工程組織方協調溝通,防止說外行話做外行事而出洋相,鬧笑話;還要具有團結和帶領本大隊“參戰”人員出色完成任務的組織指揮能力和雷厲風行的執行能力;更要有對本大隊幾百上千號參與民工前勤上能夠科學調度安排、后勤上吃喝拉撒和內部協調、管理合理得當、敢于和善于全權負責和擔當的全面領導能力。這對帶隊干部來說,不僅是一種考驗,更是一種挑戰。
2019年8月10日于湖北襄陽
作者個性名片
? ? ? ? 作者: 彭春祥。網名:東南西北風,寓意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之風。春日東風習習,酷夏熏風清清,金秋禾風細細,嚴冬朔風咧咧。因為有了風,四季才變化;因為有了風,世界更美妙。
? ? ? 東南西北風,一只熱愛文字的“九頭鳥”,已有幾十萬字散落“平媒”和“網媒”。他的文字樸實、深情、純潔,尤以細膩見長。他唯一的夢想,就是愿自己的文字,給您帶去春季東風一樣的溫暖,夏季南風一樣的清涼,秋季西風一樣的舒爽,冬季北風一樣的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