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讀這本書,仍然感到有些困難,但仍然在今天讀完了一遍,中間還參加了朋友的一個會議和晚餐。可能接下來幾天,我都會選擇讀阿德勒系列的書。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想要了解個體心理學,首先應該讀這本書。這本書1932年出版,已暢銷80余年。
作者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和代表。有一些心理學專業基礎的人都對弗洛伊德比較熟悉,對阿德勒卻聽說得很少。1870年,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富裕家庭,但阿德勒的童年卻傷痕累累。阿德勒一直到4歲才會走路,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他曾與弗洛伊德共事,后因觀點不一致而分開。受戰亂影響,阿德勒輾轉來到北美,在北美發展了他的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對人的研究是以個體為始,首先關注個體本身的成長發展和人生歷程。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是自卑感的補償。
阿德勒的學說里尤其強調合作的重要性,他認為生命的重要意義在于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他將個體心理學應用在孩子的教育中,婚姻關系里,以及犯人的改教中,他發現都很有意義。依著這一理念,他治愈了很多心理治療師們都棘手的精神分裂癥患者。
曾經有一位朋友問我,既然一個孩子的人格在6歲前就已經成形,他對生命的意義、追求的目標、處事的方式以及情緒的基調都已經固定。那我們還學習這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用嗎?
我一聽,顯然這位朋友時學習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因為她提到了自卑與補償這兩個詞。后來我問她,得到了確認。
的確如此,人在4-5歲就建立起了精神和身體的整體聯系。但即便每個人在6歲前就形成了他獨有的生活態度取向,并不是就說他這輩子都不會改變了。改變是可能的,前提是得先拋棄童年早期形成的觀念認知。
有的孩子通過尿床來尋求父母的關注;
有的人生氣時就會指責、謾罵、詆毀他人;
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他們一生都在爭奪母親的愛;
有的孩子早戀、吸毒、偷盜犯罪,只是為了戰勝父母,尋求優越感;
有的夫妻關系不和諧,也許是一方太過強勢;
所有這些行為和現象,都因為自卑感所致,而尋求優越感是對自卑感的補償。
追求優越感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它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人類的整個活動都建立在對優越感的追求上,無論從無到有、從失敗到成功、從貧窮到富足。
自卑并不是什么壞事。那到底什么是自卑?
自卑感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由此可以看出,憤怒、眼淚、道歉都有可能是自卑的一種表現。我們可以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來釋放自卑感。
個體心理學特別重視童年的早期記憶。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態度是在我們童年時期形成的。童年記憶已經有了個體人生態度的痕跡,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個人生活模式的根源和表現方式。所以,我們每個人也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當我們懂得如何去看到自己的童年記憶,如何去重新定義過去你看到的以及你理解到的。
個體心理學在談到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時,首先強調的是母親的影響。
孩子出生后,就努力跟自己的母親建立聯系。母親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最為重要,而孩子與母親的合作也是人生合作能力的 開端。一個孩子只有當他有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他長大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所以,一個合格的母親,應該是真正對自己的孩子感興趣,并給予關愛,而且時刻為孩子利益著想的人。母親抱小孩、與小孩談話、給小孩洗澡、喂食等等,都能顯現一個母親對孩子的興趣。但母親不能只關注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而忽視了與丈夫和社會的關系建立。因為孩子對于母親之外的他人,包括父母、朋友、親戚、他人的關系都會受到阻礙和影響。
有時候我們會抱怨自己的成長環境不好。而事實上真正影響我們人格發展的不是我們面對的環境,而是我們對所面對的環境的看法和解釋。
我們每個人要清楚的是,自己應該怎樣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