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黃衫舊事(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5277101/
以前讀唐代歷史的時候,少不了要提到長孫皇后如何賢惠,勸阻了唐太宗不生魏征的氣。
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后問為誰,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驚問其故。后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悅。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領袖英明那么部下正直,現在魏征之所以正直,正由于陛下的英明,我哪里敢不祝賀! ”,先夸陛下英明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部下。那么既然是陛下的英明才會他今日的作為,怎么能說生氣呢?自然是慶祝都是來不及的。
《資治通鑒》中的魏文侯也被這樣的套路過了一把。
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在樂羊成功攻打下中山國之后,魏文侯將這塊土地封給了自己的兒子魏擊。某天,他問自己的臣子們:“我是什么樣的君主呢?”大家都順著魏文侯想要的答案回答說:“您是仁德的君主!”,這個時候任座偏偏唱反調,說:“國君您得了中山國,不用來封您的弟弟,卻封給自己的兒子,這算什么仁德君主!”被質疑的魏文侯很生氣,任座一看形勢不好就開溜了。這個時候魏文侯再次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問:“你何以知道?”回答說:“臣下我聽說國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來,還親自下殿堂去迎接,奉為上客。
其實這里魏文侯的行為是一個自我證實的行為,既然大家都說我是仁德的君主,那么面對任座的直言,自然是不能生氣,還需要將其追回,奉為上賓。如果這個時候,魏文侯依舊是勃然大怒,要下令抓了任座并且懲罰他的話,行為與被認可的所謂仁德之君就相互違背了,也與魏文侯一直想要營造的個人形象不符合。所以,不管怎么樣,任座都不會有殺身之禍。
將這種對于個人的認識觀點植入到頭腦中,這樣此人就會為自己的觀點尋找各種證據來自我證實:“噢,我就是這樣的人”。
自我驗證理論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理論,由William B. Swann提出,該理論主張一旦人們有了關于他們自身的想法,他們就會努力證明這些自我觀念。
這個原理被廣泛可見在于人們信仰的各類星座。比如一個人是處女座的,就自我認為自己肯定是無法不愛干凈的人,肯定是有強迫癥的。如果是天蝎座的,就會自我證實自己是個腹黑,愛記仇的人。人都是這樣圍繞著關于自己的相關觀念,來尋求各類相應的證據進行自我證實的。
因此,知曉了這么一個理論。我們可以看到在心理學上有很多案例,是與此相關的。
比如在開學的時候,將學生們隨機分為好班和差班。后面就會發現這些學生真的朝著好和壞的不同方向發展了。這個其實也是自我證實或者說是自我暗示在發揮作用。
那么,除去在勸人的時候,在其他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先通過給對方戴高帽,促使其后面的行為去不斷證實自己的確擁有這個長處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