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雖然休息不是特別好,但是我已經慢慢找到了一個節奏。最近學習中有兩件事情一直在重復低效率甚至無效率的工作。做英語真題,做了不到兩個月,錯誤率越來越高。
每天下午整理知識點,每一天都會覺得痛苦。嗯,有逃避的心理,但又不能放棄,于是每一天大概都要浪費一個多小時。
這個月快結束了,仍有任務沒有完成,而且任務安排有些凌亂。我最大的一個毛病就是很少真正按照一個計劃完全執行,執行中不斷調整,有時也會有點隨心所欲的“放縱”。
放平心態,認真完成每一天的任務才是王道。
最近看了兩個莎士比亞的劇本,《約翰王》《理查二世》。沒有像一開始讀的那樣子喜歡的感受了。怎么說了,反而覺得有些枯燥。都是謀權篡位的故事,作者想表達的深意是暴君最后會受懲罰,而謀權篡位者也不得善終。里面的人物也沒有幾個印象深刻的。唯一比較認可的是《約翰王》中的庶子。他的勇氣,以及對待困難的心理我還比較印象深刻。還有一幕覺得寫的很出彩,就是約翰王要一個大臣殺死他侄子亞瑟,亞瑟用他的巧舌說的那大臣放棄了殺他。
其他便沒有什么有感的地方了。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故事情節不如四大悲劇緊湊有吸引力。語言上也不如四大悲劇中有力。從里面亦沒有獲得什么有益的人生啟發。
說一說蟬吧。最近校園里的蟬叫的是那樣響亮,突然想到一句話“蟬的朝圣之路”。只是偶爾閃現在腦海,沒有什么特別的預兆,我便開始觀察這個生物了。
我是很愿意把蟬當成兒時的伙伴的。因為年少時,一到傍晚便和姐姐弟弟或鄰居家里的小朋友一起拿著手電筒去樹林子里捉蟬的幼蟲,我們家鄉叫“爬叉”。捉了之后放進一個方便面袋子里,要么走很遠到一個收“爬叉”的人家賣掉,換點零花錢,要么拿回家里用鹽腌上,等攢夠的數,炸一下吃。撒了鹽的“爬叉”不會再孵化成蟬。這樣的時光持續到上初中才結束。直到現在我仍舊很懷念那樣的時光,一群孩子,在樹林里,忘我的抓“爬叉”。心里雖然害怕遇見各種未知的蟲獸,但還是鼓著膽子,硬著頭皮,將那雙稚嫩的小手伸向大樹的干,去確認那一個在樹上爬的生物是不是蟬。偶爾抓到臭蟲,弄一手怪味道,也從來不因此而懊惱,而放棄。此行的目的就是抓“爬叉”,繼續抓就是了。別人都是這樣的。
回到家中拿著自己的“獵物”到父母、長輩跟前炫耀一番,那樣的知足自樂,真不是現在什么物質能換來的。于是,幸福的喜悅會鼓勵著我明一天再繼續出門抓“爬叉”。除非夏天過去了,否則我這個“獵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今日再看這小小的生物,沒有了“獵取”的欲望,看著高高的樹上那些軀殼,我心里是好奇,是崇敬。它們為什么非要爬如此高才決定蛻變?它們那么小,卻非要爬那么高才要蛻變。先是從土里出來,再是饒過重重阻隔,然后一路向上,向上。在黎明時分,金蟬脫殼,飛向別處開始重生到死的鳴叫。
蟬為何而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