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而順應它,便是德;無心而順應它,就是道了。”
為某一事件要不要思考成文,咨詢了兩位兄長,一位力挺一定直抒胸臆,另一位建議沉默是金。有此猶豫源自于對事件主人公不甚了解,只能客觀就事論事。也許仍有所偏頗,哪怕直覺是對的,權衡各方面利弊,欲言又止為上策。
私下里將此事左右上下翻騰思考,倒也能透過事情表面而看清本質,舉一反三地鍛煉了腦細胞,活絡活絡了筋骨,包括自己在內眾生相的有趣也可以偷著樂一番。
重新翻閱林語堂先生論“天道和人道”,先生說:萬物雖賤,卻又不得不任其自然去發展;百姓雖卑,卻又不能不順從。世事雖不明顯,卻又不能不參與;言教雖不適當,卻又必須去陳述;義理離道雖遠,但卻不能被拋棄。仁愛雖有偏私,卻又不得不推廣;禮章雖繁雜,卻又不得不加強;德行雖與世相和,卻又不能不自立;大道雖是一體,卻又不得不變化;天道雖神秘不可知,但卻又不得不行。世間的事物有不值得去做的,也有非做不可的,這本是自然的道理。那些不明白大道的人,是因為他的德性還沒有達到純一的境界,因此他所做的事也常常遭到阻撓。“調和而順應它,便是德;無心而順應它,就是道了。”
瞬息萬變的時代導致人人擅于健忘,日子慢不下來了,思考深不了了,生活停不下來了,屬于很個人的記憶這種本能也似乎已經因此而弱化了。你的覺醒也許影響不了什么,你的擔憂也改善不了什么,卻會給你帶來困擾甚至傷害,只有時間能把一切都帶走。適度適時,才是關鍵所在。你叫不醒裝睡的人的時候,聲音如何熱忱深情仍被視若罔聞,回應你的只是凜冽的寒風。魯迅先生叫醒了多少人,看看當時糟糕的現實,就該知道;而像胡適先生那樣源遠流長的影響意義一定會更深遠。如果某些人事物是不能被幫助的,你所要做的便是發揚忍耐和謙虛的美德。
某位老哥,深具文人之風骨,嘔心瀝血在喚醒上服務多年,志窮詞短袖手旁觀叫好者不乏有,當然,默默支持者也不會無。活得自我活得磊落,倒也是一種人品和狀態,就如此這般地成為一個有影響的人,價值觀得以弘揚的意義也是有的。“所以圣人觀察天地的妙理,并不以人力去助長自然,也不故意去行德,他的行為符合大道而不是出自預先的計謀,應合于仁不自以為有恩,接近義理不自以為受到重視。”學古宜今的事物越想越多,不僅得燒燒腦,激活藍色細胞,還得不恥上問下觀,增長些許的智慧。就當雅人有深致,獨善其身地矯情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