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隨筆系列一
東東? 2017年8月
7月初搬家期間,孩子的書封箱,散本僅留了《北京法源寺》,娃說:讀完這本書我要以變法為題寫篇論文,就當是讀后感啦。搬家后,看了幾集中央臺《將改革進行到底》紀錄片,便說要寫一篇歷史進程中改革創新的心得。這一篇便是他的命題隨筆的首篇。——東東爸
縱觀歷史長河,但凡文明之強國,無一不是從小國轉變而來的,像中國、日本、英國,比比皆是。這是相似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其中充當了重要地位的轉折點,便是改革與創新。新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保障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動力;日本明治維新后奪回國家主權,獨立發展成強國;英國工業革命使得國家率先步入現代化。依據這些實證我得出結論:成功的改革創新對國家的影響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然而,我要分析的是改革興國的幾個重要前提:并非所有的變革都有利無弊,我依據這些成功改革的經驗,失敗改革的教訓,判斷構成了改革興國的若干前提。
為何改革創新就能使國家駛向強大的彼岸?為何改革創新就能讓國家打開繁盛的大門?首先需要解釋的是,它并不像上文所說的這么萬能、神奇。只有在適當的條件、時機下改革,才是有效的。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當時戰國七雄之首。從效果上看變化不小。但是這只是在一個恰當的條件下,準確的時機上,方可成功。變法前的秦國依然固守井田制,私有土地制還處于萌芽期,自然晚于七雄中的其他六國。且秦國的軍事力量落后,在七雄中地位不高。所以有必要進行制度的改革。恰好當時的君主是勵精圖治的“秦孝公”。在一系列條件的吻合后,商鞅一一施策,編寫新法;在博得了臣民的信任后,變法開始。因其“對癥下藥”,自然效果顯著。相同時期楚國吳起變法的失敗,就敗在了國家高層。所以,不論什么改革、什么事情、什么國家,都是同樣的道理。
同樣,只有改革錯的,創新對的,才能讓改革創新達到預期,步入正軌。比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在維新以前,日本與近代中國一樣,受到列強侵犯,國家主權不統一。而且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是,國家的軍事階層被武士壟斷,軍事經費嚴重缺乏。于是,在木戶孝允的主持下,進行了明治維新。國家主權不統一,他就廢藩置縣,加強了天皇權威,使國家集權統一;在軍事上,他大量引進西方武器,打破舊格局,建立新觀念。于是,木戶孝允如愿以償地讓日本迅速變強,不受西方列強阻撓。明治維新的方法和商鞅變法很相似,可見這個條件多么重要。它是改革的基本準則,沒有它的支撐,任何改革都會事與愿違。
改革,是一次革故鼎新,標新立異意義的一次校正。但是我們要搞清楚,到底是“革故鼎新”還是“鼎新革故”。這兩詞看似意思相近,但事實并非如此,它們有著順序上的差異,也就說是先“革故”還是先“鼎新”。
在晚清,有一個變革失敗的例子比較典型。1905年,清政府徹底廢除“科舉考試”制度。這可算是一次不小的變革,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就這樣被停用了。但當時的清政府并沒有及時頒布新的制度。導致百姓與官宦社會的唯一通道被堵死了。而不久的新式學堂(洋學堂,并非私塾)又被大多數國人排斥。于是僅僅不過十年,清政府就“垮臺了”(辛亥革命)。這是個標準的先“革故”。但是,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不能僅依此推斷應該先“鼎新”(如熙寧變法)。這是具有不確定性的一個話題,這是改革必須要考慮的話題。不能太激進,也不能太內斂。所以,明晰改革的前因后果是改革的重要前提。
但凡是改革創新,光改革不行,光有白紙黑字不行,光說不做不行。這其中的根本,就是需要完全落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沒有落實的改革是一紙空文,是沒有用處的。在中國著名的“熙寧變法”中,致其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落實或者大打折扣的落實。其中的一條新法規叫做“青苗法”。所謂青苗法,就是在農民的糧食還沒有收成,去年的糧食也吃完的時候,官府把倉庫里的糧食借給農民,農民收成之時再用錢(有少量利息)給官府還債。那些奸官們就找到發財的把柄了,在給糧的時候少給,收債的時候多收,導致農民越來越窮,最后導致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慘局面。其他的新法也是同樣“遭殃”。最后人民以為新法就是這么“殘酷”,變法最后自然失敗了。其實不僅需要落實,還需要完全落實、科學落實,才能達到預期,甚至超過預期。
以上這四個前提如同孿生兄弟,是缺一不可,必不可少的:改革需要適當條件,而“改革錯的,創新對的”、“讓人民(被改革者)滿意”、“科學、完全落實改革”,即為上文所說的“適當條件”;改革需要服務人民,而正確改革了,人民自然也就會滿意;改革需要科學落實,而只有科學落實,才能“正確改革”。這些條件都是是環環相扣的。所以在歷史上成功改革的例子是少數,有效變革的是少數。
在世界歷史上,改革創新數不勝數。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歷史上就有23次變革。不論是“相地而衰征”的管仲改革,還是“明黜陟精貢舉”的慶歷新政;不論是“廢井田重農桑”的商鞅變法,還是“革除政弊”的永貞革新,不論是成功的改革,還是失敗的改革,都恪守這個事實。這一事實就是上文所提到的那環環相扣的前提。改革不啻是一大創舉,只要有適當條件、正確改革、讓被改革者滿意、正確科學落實的改革,都會被世界所銘記,這樣的改革還會真正推進國富民強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