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很喜歡宋朝詞人蔣捷的一首詞——《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少年在歌樓上,倚紅偎綠,紅燭羅帳,春宵一刻,真可謂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少年總是意氣風發,“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錦衣貂裘少年郎。無限的時光可以無限的揮霍,為賦新詞強說愁,聽歌聽曲聽雨聲。
恍惚之間就到了中年,在兩岸青山之外的客舟上,江闊云低,一蓑煙雨任平生,天青色的煙雨中已無少年時的雄心壯志,淡淡的離愁別恨,或是因為貶謫,或是因為國破山河,已非當年的熱烈,轉而為相思化在煙雨中,黯鄉魂追旅思,思國思鄉思社稷。
從回憶中抽離,眼前卻在僧廬下,依舊是那仿佛幾十年連綿不絕的雨,雙鬢已如霜,再多的悲歡離合也總是無情般的看透,任憑雨水一點一滴,滴在心頭。
無獨有偶,滄月的武俠小說《劍歌》就是以本詞為題,看罷小說再讀這首詞又是一番意境。宋詞總是能夠滿足我們所有的幻想,以一首歌一般的語調表現出古人的離別仇恨曲,家國天下事。
最近讀了一本《宋詞背后的秘密》,一個從小就愛讀詩詞的臺灣作者用簡單的話語講了宋詞背后的一些小知識。原本這類的書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看過很多,基礎知識已經都了解的七七八八。可是讀了書中的幾首詞后,突然自己也感覺詩興大發,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寫寫書評,聊以慰藉。
這些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也算是癡長了幾年的閱歷,工作都換了幾遭,也不怎么讀什么詩詞,偶然看到《宋詞背后的秘密》,發覺讀來心境已經大不如前,仿佛人近中年,真的可以體會到“客舟聽雨”、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蒼涼,“十年一覺揚州夢”。
這些年偶然看到一直都記住的只有晏幾道的一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有種美不勝收之中帶著淡淡的別樣惆悵。在落英繽紛之中,我在獨自等待著誰,微微的細雨中燕子成雙。這時候或許可以用郭敬明的在45°仰望天空時的幾句話結個尾:時間沒有等我,是你忘了帶我走,我左手是十年一個的漫長打坐,右手是過目不忘的螢火。
后記:寫完了才發現這并不是什么書評,只是看到了書突然有了這么多的碎碎念,最后的郭敬明的詩純粹是信手拈來,不是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