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能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是人的本能。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據對方的外貌、表情、姿態、談吐、服裝等形成的印象。今天的晨讀讓我們知道,第一直覺是可以通過方法優化的。
001? 自己必須相信。
002? 注意呼吸。
003? 多用比喻。
比如,部門來了新同事,你要相信一定可以跟TA成為好友,大腦會將你的自信傳遞到每個神經末梢,跟同事交流時,你的神情、語氣、呼吸都會跟著改變。表達觀點時再多運用一些比喻,可以加深TA的印象,而這種友善的氣場,對方是可以感知到的。
2、情感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很多家長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總是留給孩子,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其實這樣容易培養出自私的孩子,讓他們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家長反過來又教育孩子要懂的謙讓,可道理總是干巴巴,孩子們根本記不住。
這時候臨到故事上場了。
三字經中提到:融四歲,能讓梨。
孔融讓梨,指孔融四歲時就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的故事。故事有強烈的畫面感,生動有趣,孩子也樂意聽,比干癟的道理更讓人印象深刻。
家長在生活中經常重復這樣的小故事,久而久之他們自己也能敘述出來,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貓叔也說過:故事比道理更能打動人。
所以,道理要少說,故事得多講。
3、邏輯
邏輯是指思維的規律和規則,邏輯也分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
001? 正向思維
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成三原則”。
比如,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經常使用的招數就是“一二三”。
看電視看久了,孩子不愿關掉,于是“一、二、三”。
到了吃飯的時間,孩子不愿停止游戲,于是“一、二、三”。
兄弟姐妹之間吵架,互不相讓,于是“一、二、三”。
一般,孩子聽到第二聲后就做好了投降的準備,因為他們知道,事不過三,再這樣下去可是要吃苦頭的。當然,這一招的使用得掌握一個度,如果用的太頻繁就會失效啦!
002? 逆向思維
講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腦筋急轉彎。
小明的媽媽有三個孩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老三叫什么?
答案大家都知道:叫小明。可我們的第一感覺是,老三應該叫三毛啊。所以,有時候生活經驗并不總是在幫我們,反而容易讓我們掉進邏輯思維的坑。
因此,具有正向思維、逆向思維的思考方式,會使得你考慮的更周全、更有新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