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公交車上,帶著耳機,突然聽到了一首熟悉的歌,想起了一位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
我們現在生活在同一所城市,兩座離得不遠的小區,但卻近二年沒有聯系過了。
有時候,我看著路上騎車的女生,每個都很像她,每個又都不像她。
像她,是因為我思念她。不像她,是因為我覺得她又不是我認識的她。
小時候,我們經常一起上學,關系好到同吃一塊泡泡糖,我吃了一會從嘴里拿給她,她吃了一會從嘴里拿給我,說起來有點惡心,但那時并不覺得如此。
小時候,因為爸爸打了我,我就要離家出走,她二話不說,和我一起從家里偷拿了床單、蠟燭、火柴、零食、飲料,一起躲進了還未完工的樓房,呆到半夜。
小時候,我們趁著父母不在家,自己在家里扮家家,我切了像薯條一樣的土豆絲要炒給她吃,在鍋里有模有樣的加醋、加醬油、加鹽,最后端上黑乎乎的一盤,她竟然說好吃。
畢業了,我獨自去上海打工,她還在上學,有次暑假,她說要來看我,我給她買了車票。
回去的車上,收到一條信息,“給你書里夾了100塊錢,你上班不容易,多照顧自己,不要太累”,那一刻,被老板、客戶大罵都沒有吭一聲的我,忍不住坐在地上大哭。
這么好的一個朋友,一個閨蜜,一個死黨,她卻有一個不算缺點的缺點。
每次一談戀愛,就玩消失。
只要聯系不到她,我就知道了,她肯定戀愛了。如果她突然哭著打電話找我,我也知道,她失戀了。
那時的我,還沒有男朋友,唯一的最親密的人就是她。每次聯系她,我就要做好信息石沉大海的心理準備,因為她要不就幾天后回信息,要不就根本不回。
一開始的幾年,我每次都假裝生氣不理她,但她總是安慰我,“不是不曾想起,而是從未忘記”
聽了之后,心頭一甜,立刻握手言和。
我們關系真正的疏遠要從她結婚、生子說起。這些年在上海,每次回老家,都有一個習慣,第一時間找她玩,這個習慣持續了七八年,直到結婚生子后。
記得,第一次去她家,開門是她的婆婆,很精明的一個婦女,看似友善的上下打量著你,據我朋友說,她是那種喝酸奶會躲到陽臺喝,夏天開空調,他兒子走后立刻就會關掉的人。
而朋友的老公,更是基本不沾家,一天到晚在外面。有時候,她和我開玩笑,“我都不知道是嫁給了他,還是嫁給了他媽。”
每次我都有很多話想說,但卻說不出。我知道,她不會聽我的。她對待愛情的態度一向是“不到南墻心不死”,如果愛一個就愛的死心塌地、無條件付出。
漸漸的我們聊得話題也少了,她回復我信息的次數就更少了。
有時候,我真的是很生氣,她明明有時間發朋友圈,為什么不能回我一條信息呢,但我又不能說出來,這樣顯得我很小氣。我也嘗試說服自己,她結婚、生孩子后肯定特別忙,沒時間回復。
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我自己也結了婚,生了孩子,我才明白,婚后時間雖然很緊張,但回復一個信息的時間還是有的,之所以有的沒有回復,是感覺不太重要罷了。
雖不愿面對,但我真的累了,不想猜來猜去,今天誤解,明天和好,這樣太累了。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沒有過矛盾、沒有過爭吵、沒有過不愉快,但我們卻不在聯系了,我們成了那種近在咫尺,卻只能通過朋友圈來了解彼此的近況的朋友。
最后,想送某一刻特別想念的你,一句話:
緣起:在人群中,我看見了你
緣滅:我看了你,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