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好啊,我是予默。
你最初接觸和閱讀課外書是什么時候呢?
記得我小時候除了每學期讀的新課本外,幾乎沒有機會接觸課外書。
直到初中,有一回爸爸帶我去新華書店買復習資料,我才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書的海洋。
而我真正開始讀書,是離開學校以后。
工作的地方有個小圖書室,下班時就喜歡去那里坐坐。周末就去圖書館;外出旅行我也喜歡逛當地有意思的書店。
閱讀是我平凡生活中的另一個精彩世界,只要打開了這扇門,寒冷的冬天有溫暖,炎熱的夏日也有清風徐來。
我不記得這些年來讀了多少書,有很多書讀過之后也忘了。工作時一個月至多讀個一兩本。
從孕期開始,因為不上班,我開始了大量閱讀之旅。合計2021年讀的紙質書和電子書有近百本。
今年9月到11月,以每月十本的頻率讀了30本書,達成了我30歲生日的一個小心愿。
02
3個月30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對讀書多了一份信心。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我相信真心喜歡閱讀的人一定都有從書中獲得其所需的東西。
今天分享這三個月我踐行且有用的閱讀建議:
1)確定好當月要看的書
每個人閱讀經歷不同,可以根據自身節奏來。假如你一個月要讀兩本,首先還是要確定你要讀哪兩本書。
選書上建議從感興趣的書籍或經典名著看起。
來廣東不久,我去圖書館辦了一張借閱卡。一百元押金,一次可以借十本,為期一個月。
考慮我獨自帶娃不方便跑圖書館,所以一次性就借了十本回來。
放在書桌上的一摞書,就像以前我上班時要處理的一份份文件。
不過我倒沒有上班時那種煩悶的心情,反而覺得滿足。就像和朋友一起去外面吃火鍋,還沒開始吃,看到桌上擺滿那些配菜時的欣喜。
“有這么多想看的書可以看,真好。”我這樣想。
另外,由于是借的書,有返還期限。這也促使我最大化利用空閑時間閱讀,確保我去還書前看完。
若是自己買來的書,我會想什么時候看都可以,便一拖再拖。可見借書也是一項閱讀策略啊。
2)閱讀環境
如果可以的話,布置一張喜歡的書桌吧。這樣一來,每次只要坐到書桌前,就能很快進入閱讀模式了。
小時候,我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張書桌,可以在上面寫作業畫畫看書。
長大了,就該幫助小時候的自己實現它。而且,這個小心愿很容易辦到。
現在無論租房還是在家,有張書桌就仿佛有了靈魂的棲息之所。
我可以沒有梳妝臺,但一定不能沒有書桌。
3)固定一個閱讀時間段
固定一個閱讀時間段,有利于形成習慣。
著名主持人董卿,在一次采訪中就曾提到,她每晚睡前讀一小時書,這是雷打不動的。
個人情況不同,這個時間段也有所差異。
像我現在帶娃,是把早起的空閑時間拿來閱讀、冥想。上午和下午樂樂睡著時寫作;陪她玩耍時順便運動。
這樣安排比較合理,到點了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每天過得很充實。
4)同時讀多本書
日本作家齊藤孝曾說,通常在他手邊同時閱讀的書會維持30本左右,他會把書依照地點、場合搭配,比如上廁所看這本、搭車時看這本、泡澡時看那本……
這種方法我也嘗試了,發現效果還不錯。有時一直看一本書會覺得疲勞,換一本書看,我又覺得興致勃勃精神抖擻了。
所以看書不一定要看完一本再看下一本,可以同時看多本書。
5)創造閱讀的良性循環
我認為閱讀的良性循環是:你有從中獲益,并且越來越喜歡閱讀。
要獲得這樣的良性循環也很簡單,看書不是看了就過了。一些喜歡的句子、書中提到的其他書名、一些可能會用到的方法咱可以用鉛筆先做記號;
看完后整理筆記,該摘抄的句子摘抄,該做思維導圖的做導圖。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讓你覺得看完一本書什么收獲也沒有。
你摘抄的句子和有用的方法可能以后會用上;
書中提到的其他書籍會成為你以后選書的參考。這樣我們根本不用擔心選書的問題,因為書里有書。
而這只是我獲益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閱讀可以豐富人的內心,愉悅人的精神。
周國平老師說,閱讀是與偉大的靈魂交談。
的確,當我打開一本書,就能聽到作者在對我訴說或講故事,他們未曾遠去,是我的良師益友。
無論外在或內在,書籍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這也讓我更加離不開它。我很清楚,閱讀帶來的良性循環已在我身上得到驗證。
其他廢話就不多說了,愿這些閱讀建議可以給有需要的讀者一些參考,歡迎一起交流讀書心得。
記住:大量閱讀的最終目的不在于數量,而在于形成長久穩定的閱讀習慣,讓它帶給你正向反饋。
以上,祝好。
?- END -
作者簡介:予默,90后全職媽媽,想成為一個健康、快樂、自律的人。
圖片來源:予默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