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女網友問,作為一名女大學生,怎樣變得出眾,怎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怎樣才能獨立思考?她把它歸結為如何培養人格魅力。我們這里先講兩個小故事,然后再討論這個話題。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印度。印度有一位修復藝術品的工匠,技藝非常高超,很多人珍藏的藝術品損壞了之后,都帶著去找他。有一天,國王珍藏的一件非常好的瓷器,不小心摔到地上碎了,國王很心痛,就請人帶著所有的殘片,叫這個工匠來修復。
工匠看了很長時間,最后告訴國王說,可以修,但是需要三年的時間。國王心里想三年就三年吧!這么珍愛的一個寶貝。就給了他三年的時間。
轉眼過了三年,到了交貨這一天,工匠帶著瓷器來到國王面前。國王打開一看,驚呆了,這件瓷器修復的同原來的一模一樣,看不出一點壞損。這個時候,國王就非常奇怪,問這個工匠是怎么做到的?工匠笑了笑,沒有回答國王。后來,有人去問這個工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工匠說出了真相,這個是從新制作的。
也就是說,這個工匠用了三年的時間,去揣摩這個藝術品的造型、制作工藝和整個的制作過程,他從新制造的。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器皿,它如果有壞損,重新塑造它的這么一個歷程。
第二個小故事,講的是俄羅斯優秀作家托爾斯泰。托爾斯泰在藝術上、在宗教上、在寫作理論、哲學上,在很多領域里都達到了非常高的修養和境界,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如果你讀了托爾斯泰的日記,你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托爾斯泰有每天記日記的習慣,他在年輕的時候,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所進步,天天都把自己學習和思考,記到日記上去。
可是我們知道人的進步,他得需要積累的,知識的積累,閱歷的積累,經驗的積累,接人待物等等方面的積累,包括挫折。你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托爾斯泰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發現了自己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停滯不前和需要彌補的短板。他怎么做到的呢?第一,他每天記錄自己一天的學習、思考,看自己都有哪些收獲,都有那些進步。
可是有的時候沒有什么內容可以記的,也沒有收獲和進步,這些他也老老實實記上:今天沒有收獲。結果,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回頭翻自己的日記看的時候,就有些吃驚,他發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自己總是記著今天學習沒有什么收獲,沒有什么進步,看書的時候,也沒什么思考和提升。
這個時候他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些不恰恰說明自己停滯和落后了嗎?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自己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停滯呢?他認真分析后發現,你在某一個領域里前進的時候,它需要其他學科和知識的互補,帶來一種厚度,還有實踐,還有閱歷。
這樣,他就擴大他的知識面,擴大他自己的外延。當外延擴大,知識量積累的時候,他過去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就整體得到了提升了。就這樣,他是一步一步這么走過來的。
這個故事說明什么呢?就說明一個人要想超越自我,必須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然后針對不足的地方去做修正。同時也要不斷地檢查自己和反思自己。
現在我們來看這位網友的提問,怎么樣才能變得出眾?這個不重要,因為如果你做好了自己,自己非常充實,每天都在進步的時候,那你本質上就已經出眾了。
談到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你得有參照系。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過去受教育的環境和背景,可能你過去的成長環境就曾經給你的生命留下一些影響你成長的印跡。
假如是一個不重視家庭教育的家庭出來的孩子,那么他身上必然有很多不足和缺欠。假定是一個富家的孩子,家里的嬌生慣養,可能仍然會給他帶來很多負面的資質和品性。如果我們想超越自我,就得把過去的自我打破。就像剛才故事里講到的那個印度工匠。一個舊的生命打破了,從新制作的時候,等于再造一個你。
再造一個你,那當然就要有所參照,最好的方式就是參照那些優秀的人,你要選出一些優秀的人來做自己的榜樣。比如你作為一位女性,在個人修養和品性養成方面,你要選一個優秀的人做你的榜樣。在為人處事上,在接人待物方面,在自我修養方面,用心揣摩和體會。
第二,就要像托爾斯泰那樣,每天要反思自己。當你發現,你每天都沒有進步的時候,說明你就在落后。落后了,你就要在你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你的知識面,擴大你學習的領域。同時,反思自己在接人待物過程中的種種表現,把它變成條理化的內容,可以去警戒以后的行為,指導以后的人生。
當你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并按照這些標準去要求自己的時候,你就自然而然的會變成一個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獨立決定的人。這是因為你有豐富的知識,成熟的思想,這些都是你人格力量的基礎。這些都會使你在公眾心目中,產生那樣一種美好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