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會如何看待“聽了那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重要觀念之一,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接觸和了解。那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 在岡田武彥先生所著的《王陽明大傳》一書中,有專門的一章談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說。以下內容就是對書中內容的重新整理和概括。
  • 如果將“知行合一”視作朱熹等提倡的“先知后行”的改進。這種改進首先體現為:陽明心學改變了“行”的定義,擴展了所謂“行”的范圍。以《中庸》中“學、問、思、辨、行”為例,朱熹等人明顯的將“學、問、思、辨”視作“知”,僅將最后一字的“行”視作“行”,這“行”又被稱為“篤行”。而在“知行合一”的觀點下,學、問、思、辯也都是行的范疇和內容。就像學習射箭一定會拿弓嘗試一下,學習書法一定會下筆寫幾個字,學這一環節的開始便已經是“行”了。學后引發的問、思、辯都是“行”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個人的價值判斷,好惡也都是“行”,《大學》中“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中的第一個好與惡都是“行”。更進一步,甚至是人心中所想的“一念發動”或是“意”也都是“行”。《傳習錄》中還記載了陽明對于“知食乃食”的解讀,知道食物味道的前提是“欲食之心",”欲食之心即是“意”,也即是“行”。
  • 其次,陽明心學基于“行”的角度重新定義了“知”。《傳習錄》中記載徐愛向陽明詢問對“知行合一”的理解,陽明回答道: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真正的“知”是能夠引發進一步的行動的,無論是學習、思辯、詢問還是“篤行”。
  • 最后,基于“知”和“行”的重新定義,陽明進一步闡釋了“知行合一”的觀點,才有了這樣的論述: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

  • 由此可見,“知性合一”觀點下,“知”與“行”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更是同一事物的兩面。
  • 以上便是《王陽明大傳》一書中關于“知行合一”論述的內容。
  • 基于這些內容可以產生這樣的思考:
  • 第一,知行合一中的“行”,如“學、問、思、辨、行”均是不同程度和層次的“行”,其中最高層次的當然是最后一個“行”字所代表的“篤行”。陽明之所以會得出知行本是一體的結論,基本是因為他擴大了“行”的范圍,不再僅僅只是“篤行”。可以說“知行合一”是陽明從“行”的角度思考的結果,而朱熹等人提倡的“先知后行”更多的是從“知”的角度思考的結論,從這一點來看,兩種觀點之間反到有著極其一致的地方。
  • 第二,沿著“知行合一”的思路,可以逐漸壓縮“知”的范疇,甚至是不去思考“知”的情景。“行”是人們為了解決某一特定問題而采取的全部舉措,是全部的過程,而“知”只是這一過程中某一片段回顧和總結的結果。
  • 就像前文中所說的一樣,“知行合一”中的“行“也是有著不同層次的。同樣的道理,現在這篇文章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這里。那么600年前,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對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什么價值呢?
  • 我在這里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 在我們追求目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要在意什么“知”,只管去“行”,去實現更高層次的“行”
  • 不需要再去關注這是書本知識,古人教訓,還是職場經驗,這些的學習過程都是“行”。不再需要“輸出”、“踐行”這樣的概念了,我們一直都處在“行”的過程中,只是在期望實現的更高層次的“行”。也不再需要考慮這是系統化的“知”,還是碎片化的“知”,評價他們的標準是他們是否助于我們更好的“行”,實現更高層次的“行”,而不是他們的本身。
  • 最后,也就要回答題目中的問題,在“知行合一”的觀點下,聽了那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真實原因可能是:沒有做好基礎層次的“行”,抑或是沒有去實踐更高層次的”行“,但歸根到底還是,沒有去實踐更高層次的”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