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熱播的《軍師聯盟》我也跟風在看,對三國時期的人物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在劇的前半部分,故事情節緊湊詳實,英雄人物斗智斗勇讓人大呼其快。但是,軍師聯盟后半部分過度渲染三國生活后幕的兒女情長成分,且故事僅圍繞曹魏單方面進行展開,對于我這個三國盲來說,完全把握不了三國時期的時間脈絡,以致于到后期果斷棄劇。
但是,三國時期的英勇事跡,英雄人物的風起云涌,讓我怎能如此輕易的放過,于是我開始了與《三國演義》的一段虐戀。在追完三國之后,突然間對三國歷史有了濃厚的興趣,對三國時期人物或俗語的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英雄和奸詐小人有了自己的認識,對壯志未酬、出師未捷身先死有著更悲壯的理解。三國的時間脈絡比較長,可以看到兩三代人的崛起與隕落,由年輕的雄心與壯志到老年的破敗與蕭條,由一代人的理想與復仇到下一代人的堅守與安然,英雄之間的心心相惜,小人之間的爾虞我詐,整個故事脈絡清晰,氣勢磅礴,渾然天成,演義著情、義、忠、奸,演義著這世間百態人心沉浮。
三國演義這部劇猶如七彩的石頭投入平靜的水面,在我平靜無趣的生活激起了陣陣漣漪,我對三國演義相見恨晚,對能寫出這么好的作品的作者感到驚嘆。傳承了這么多年我活了這么久現在才看到其影視作品,突然之間對自己偏居一隅活在自己狹隘的小世界里感到羞愧,這個世界紛繁多彩搖曳生姿,自當還有比三國演義更好、更有趣、更符合自己的興趣的東西存在。這個世界很大,而我,自當應該不斷的擴大自己的見識、探索這個世界、全面的了解自己,以免在大千世界落了俗套,以免連相見恨晚的機會都未曾把握。
三國時期里的人物,我不想去評判是非功過,那是史學家做的事情。我只想坐下來,靜靜的感受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性格特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世哲學,每個人都在亂世中實現自我報復亦或求得一絲安穩。
曹操:羅貫中愛劉備,我卻獨愛曹操。曹操被后世評為一代梟雄,陰險奸詐之極。但是曹操為人真實、拿得起放得下、足智多謀、為人處世老練,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借鑒學習。印象最深刻的是曹操帶領的80萬大軍敗于周瑜的幾萬水師歸朝后,士兵們一蹶不振,士氣低沉,于是曹操就命手下將士兵們喚入院中,開始了他的“洗腦”演說。對于成功,曹操不傲;對于失敗,曹操不懼;雖然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會反思自己的過錯;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曹操值當“梟雄”二字。
劉備:由一籌莫展、四處碰壁、戰戰兢兢的年輕時期,到老年自我膨脹、幡然悔悟、壯志未酬的惋然。一直打著“仁義”的旗號,很會收買人心,試想如果桃園三結義的是“劉備、諸葛亮、龐統”,那么故事將會怎么發展?我想劉備最落魄和無助的時刻,不是眼看要滅掉吳國卻被陸遜一把大火燒了80萬大軍的時刻,而是連連敗戰到處找不到軍師的時刻。那是對自己人生、自我信念、自我理想的終極懷疑。
諸葛亮:看到諸葛先生跟隨劉家三兄弟出茅廬的時候,我的心里為之一振,但是水鏡先生的一句話“雖得其主,未逢其時”,讓我看諸葛先生的時候不免多了一絲悲壯的意味在里面。“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很早就會念的詩句,在劇中聽到這句詩的時候,我也未免淚滿襟。在劇中,諸葛亮自己感慨的兩大知音為周瑜、司馬懿,很不幸的是兩大知音均為敵手。高手對決總是足夠的精彩紛呈,他們各自的計謀符合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原理,雙方都能夠一下子看出問題的所在,設計的計謀一出比一出精彩,不過,在兩兩對決的時候諸葛亮總是能贏,因為他心思細如發,穩重如泰山,抓住對方的弱點,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周瑜:恃才傲物是他最大的弱點,結果被諸葛亮氣死了。我在想,如果周瑜沒有劍傷,他的身體狀況很好,他有足夠多的時間和諸葛亮周旋,那么憑他的聰明才智,他可能不會那么冒冒失失的一直敗于諸葛亮了。因為他時日無多,所以很想在有生之年贏諸葛亮一次,因為急,所以敗。
。。。。。。
將士士兵們: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么多的士兵,那么少的將士。
百姓:戰爭年代,紛擾無常。安穩的小日子,是他們的奢求。
人總會老去,且終有一死。歷史人物不管是什么方式死去的,反正都已經都死去了。
整個故事是以“馬后炮”的形式對三國時期進行的回顧與總結,所以故事總有一定的偏向性,如果換一個王當皇帝,那么就算是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一樣的故事吧。
整個故事是羅貫中進行書寫,所以故事中的人物帶有了羅貫中的個人評價色彩,我們所歌頌的英雄其實是羅貫中認為的英雄,我們所厭惡的小人其實是羅貫中認為的小人吧。
文人治學,武夫治馬,士族掌握著口誅筆伐的權力,而我們留傳下來的資料,多半是由文人書寫與傳閱,而文人又了解多少前方戰事,武人又錯失了多少展現的機會?
你認為歷史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不是你親眼所見不可全信。但是,你親眼所見的,正在經歷的這個世界,你又能信幾分?
你所以為的三國,遠比你所了解的更要豐富。正如,你所了解的人性,遠比你所了解的人性要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