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和女兒在途中聽各種《資治通鑒》的解讀版,每次聽總是要從頭開始,因此對于《資治通鑒》的開頭那一段“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已是相當熟悉。于是,在不久前,女兒問我,我們為什么每次都是從聽這一句開始,那么在這一句之前就沒有我們中國人的事情了嗎?
當然不是,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之前有春秋、有夏商、有三皇五帝,甚至還有“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那《資治通鑒》為什么單單要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講起呢?女兒的問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不過這個問題司馬光在開篇這句話之后“臣光曰”中就已經回答了。全部《資治通鑒》中共有119處“臣光曰”,其中開篇講述了一句話的史料之后就馬上跟了1200余字的“臣光曰”評論,回答的就是為什么這本《資治通鑒》要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講起,其中尤以評論的第一段為主旨: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于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
不過,女兒可不管這些評論,還是不依不饒地問,那《資治通鑒》之前的故事有沒有書呢?回答是當然有,還不少,如據說是孔子編著的《春秋》就是講得《資治通鑒》之前的故事,包括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有大段內容講述的是《資治通鑒》之前的事情。這些都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了。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在《資治通鑒》294卷編撰完成之后,同樣是北宋年間人物的劉恕完成了《通鑒前紀》,也叫《通鑒外紀》,共10卷,“采太古(伏羲)以來至周威烈王時事,《史記》、《左氏傳》所不載者,為《通鑒外紀》”,正好與《資治通鑒》完美銜接起來了。
劉恕編寫這部《通鑒前(外)紀》,有一項特別的優勢,即劉恕是參加過司馬光《資治通鑒》的編篡,負責南北朝和五代史部分。正是在編篡《資治通鑒》、收集史料之余,劉恕打算在完成《資治通鑒》之后,將戰國之前的史事編修成《通鑒前(外)紀》。也正是因此,才會在題目中標注為“《資治通鑒》之后也是‘之前’的故事”,意為在《資治通鑒》這一形式完成之后的編修《資治通鑒》內容之前的故事。
那我們什么時候聽聽這些故事吧!女兒顯然對早期的中國歷史更感興趣,因為那段時期的歷史可能更加接近于神話吧。在之前,她聽完了《封神演義》、看完了袁珂老師的《中國古代神話》以及諸多青少年版的中國神話故事,因此她對那些上古的歷史更有親近感。
那我們有機會就從講上古歷史的《通鑒前(外)紀》講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