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中有個非常典型的心理學試驗——棉花糖測試:
2 0世紀 6 0年代末 ,斯坦福心理學家沃特 ·米歇爾 ( W a l t e r M i s c h e l )讓一群 4歲的孩子作出選擇 ,是現在就要 1份零食 ,還是 1 5分鐘后要 2份零食 。解釋完選擇內容之后 ,實驗人員讓每個孩子單獨待在房間里 ,屋子里有 2份零食和 1個鈴鐺 。如果孩子可以等到研究人員回來 ,他可以得到 2份零食 。但如果他等不及 ,他也可以在任何時候搖鈴 ,然后立刻吃掉 1份零食 。
大多數 4歲的孩子做的 ,正是我們現在認為最沒效果的延遲滿足感的方法 。他們會盯著獎勵看 ,想象它的滋味 。這些孩子才過幾秒鐘就堅持不住了 。而那些成功的孩子大多不會盯著獎勵的承諾 。
僅僅看到上述內容,你可能覺得自不自律也沒什么,但是棉花糖測試的后續故事,就讓人不得不停下來駐足觀望:
在 “棉花糖測試 ”中 ,一個 4歲的孩子能等待多久 ,預示了 1 0年后他在學術界和社會上能否取得成功 。等待時間最長的孩子更受人歡迎 ,學習成績最好 ,也很擅長處理壓力 。他們的高考成績更好 ,在測試前額皮質功能的神經心理學實驗中表現得也更好 。
當然,從整體來看,這些更自律的孩子,將來的生活質量也更高。
所以,自律絕對是能影響人一生的品質。而且,誰不想有更高的生活質量呢?但這種品質的形成,卻與我們的經歷息息相關。過去當然難以改變,但看看未來,必須得做點什么,對吧?
看看實驗中的孩子們就知道了:盯著棉花糖的,往往很快繳械投降;成功的孩子們,大都不會盯著棉花糖。這和旺旺的廣告挺像——再看我就吃了你!
也就是說,這項簡單卻必知必會的技能,就是“轉移注意力”。沒錯,又是一個看起來極其平常的概念。稍加思考,就能發現這其實是一項廣為流傳和使用的技能,比如很多人遇事提醒自己莫慌的口頭禪,比如很多人在分心時不斷提醒自己專注,比如《自控力》中反復提到的“取消許可,牢記理由”,比如冥想這項持續鍛煉專注能力的健康活動——其實也在鍛煉轉移注意力的能力……
轉移注意力為什么有效?因為只有投入注意力的東西,對我們而言才顯得是有存在感的。而投入越多注意力的東西,其存在感就越強。極端情況就是投入極多的注意力,就會讓人忘卻紅塵滾滾——進入所謂的“心流”了。
可以想象,當一個誘惑出現,如果將注意力放在誘惑上,能忍住不偷食禁果么?或許可以,但一定很難,很難很難,否則亞當和夏娃干嘛忍不住呢?
還好,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轉移注意力就非常有效。既然看著旺旺會忍不住要喝,那就干脆眼不見為凈。聽起來真是夠簡單的。
當然,知道了這樣的技能,就一定要全面鋪陳開來,隨處應用。比如不夠自律了,就多想想自律所能創造的未來:比如痛苦了,就多想想開心的事,多想想痛苦的積極面;比如緊張了,就專注于事情本身,少關注自己的表現;比如交流時,就多關注對方;比如想要抱怨了,就多看看值得高興的地方……
這必知必會的轉移注意力,必須要操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