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叫1900,因為他是在1900那一年的第一天被船上的煤炭工發現的棄嬰,就在船上被好心的煤炭工撫養長大。
養父去世后,1900無師自通學會了彈鋼琴,并成為才華矚目的船上鋼琴師。
音樂使他沉迷。
他習慣了船上的生活,從未走上陸地。
長期的船上生活,讓他對陸地以及其他人的“正常生活”根本無法想象。 1900這種離奇的非正常的生活經歷和方式,從里到外都透著一種強烈的孤獨氣息。
沒有人理解他,也沒有人能夠和他有共同的體會。
雖然對他來說,他也有著同樣的愛的渴望,同樣的情懷和思想。
1900的他的生活范圍是狹小的,他的內心是極其孤獨的。
他的善良和敏感又是那么讓人心動。
他人生的全部都只在“佛吉尼亞人號”這只船上,至死都沒有踏上陸地一步。他的生命始于此,也終于此。他轉身回到了船上,最后一次的可能也成為了不可能。
很多人都會覺得,1900為什么不去主動改變一下自己的命運?為什么會選擇這么消極的等待和毀滅,金錢名利,甚至愛情的力量都不能把他帶到陸地上,都不可以拯救他。
孤獨,滲透在骨血里的孤獨。就是那一刻1900選擇了繼續孤獨。
他最終自愿地放棄了新生,退了回去。回到自己認為自己可以掌控的地方。把自己的生命與船一起爆炸沉海。一切都結束了。
“我眼中的整個世界,美麗而可怕。太過美麗。恐懼帶我后退。我要重新回到船上,永遠。”
影片給我們的是一個清晰的提示和假問,讓我們久久不能忘懷。1900的琴聲還在,他那雙溫柔純凈的眼睛還在,他最后說的那句話還在:
“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著手的音樂。我永遠無法走下這艘船,這樣的話,我寧可舍棄我的生命。畢竟,我從來沒有為任何人存在過,不是么?”
電影1900的故事看似很極端,是什么帶走了1900?是那種隱藏在內心的恐懼感,也就是人性中更深層次的孤獨感。而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很多人因為不能擺脫孤獨感而選擇了自殺。
在當今這個社會,人們的恐懼感,不安全感,不斷地傾軋著人們內心的平衡,越來越多的事情讓人覺得無法掌控,內心越來越多的憂慮,消極情緒在看似熱熱鬧鬧的生活中蔓延,那種無依無靠的孤獨感,那種無助感就這樣折磨著人們的內心。
我們為什么不斷地向外索取名利,因為害怕一無所有。我們為什么不敢面對生死,因為不知死亡是個什么東西。我們為什么總是擔憂,因為害怕不知未知的一切會發生什么。
人類發展至今,為什么如同1900一樣的孤獨感仍會滲透骨髓?代代相傳?
隱藏在人類內心的消極情緒最終會影響我們的一生,那些暗黑的負能量會侵蝕著我們鮮活的生命。
我們必須找到光明,用來溫暖和照亮我們的內心,我們必須不懼前險,戰勝毀滅我們的孤獨感。人類自先祖們就對拯救自己進行了不斷的探索,他們創造了宗教,建立了哲學,不斷探索自然地規律,不斷挖掘人類的內心。
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電影人對人類共性的孤獨進行的思考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