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晨讀材料來自于美國暢銷書作家的《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晨讀中分享了書中的兩種方法:抵御干擾和可學規劃。
抵御干擾
? ? ? ? 如果問干擾我們最多的是什么?我想答案唯一而肯定的一定是手機。細細計算一下我們的時間歸屬,發現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貢獻給了手機。在微信上出現信息時,是不是忍不住想點開看看,然后就變成了聊一會兒,最后時間就過去了;又或者原本有東西需要查詢,搜索時被其他標題跟內容吸引,點進去花了大半時間在各種信息見瀏覽,最后忘記要查的是什么;還有即使上班在怎么忙碌,總會有時間拿出手機刷刷信息、刷刷頭條,在刷刷朋友圈,認真算下來一天上班刷手機都能用掉不少時間。以上情況是不是有些熟悉,我能告訴你我天天都是這樣過的嗎。這估計是最好養成的“習慣”,完全不受任何阻力,就像與生俱來一般。
? ? ? ? 如何才能抵御干擾呢?在這個什么都考手機聯系的時代,完全摒棄手機是不現實的。但是手機過度的消耗著我們的意志力,讓我們無法專注到要做的事情上去。作者告訴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的儀式感,即慣例和固定程序。如給自己一個固定上網的時間,不需要時刻的關注微信、QQ等回復著無聊的問題;在比較低效的時間段去刷朋友圈,回復信息等等。然后還可以將自己比較高效的時候規劃為斷網時間,在這個時間里專注處理事務。不用擔心有人會因緊急且重要的事情聯系不上你,如果重要且緊急一定會通過其他方式找到你的。如果時間允許每周拿出一天時間,讓自己與外界隔絕,擺脫網路,給自己獨處、反思或者進行戶外運動,讓心靈回歸寧靜。
科學規劃
? ? ? ? 作者給出答案首先需要在一天中的每一分鐘都做好計劃,記得在彭小六《顛覆平庸:如何成為領先的少數人》一書中關于時間管理中寫到“想要過好每一天,先學會事物的收集”。即收集需要做的事,挑選再進行整理分類,最后知道怎么去做,并做好時間的分配。然后根據效率合理安排深度工作,將重要的工作安排在一天中高效且不受干擾的時間里,不重要的事在空閑時間按所需時間長短去做。同時定量分析每項活動的深度,即給每項工作的深淺度打分。深度工作可以在單位時間內提供更多的價值回報,能帶來成長和復利;相對的浮淺工作,帶來的成長和回報都很低。最后利用可視化分卡,即對每次專注工作的時間即產出加以記錄,讓大腦及時得到反饋,從而記錄自己更多的從事深度工作。在明白了深度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自然需要有意識的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將深度工作的日程計劃形成習慣。
? ? ? ? 在這個碎片化時代,《深度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對抗瑣碎、排除干擾、提高專注力的方法。我們可以參考書中的方法進行深度工作的養成,最終達到通過深度工作創造更多價值。方法在于實踐,實踐在于行動。行動起來,走出瑣碎事務,一起邁進深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