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總是熬夜寫文章到一兩點。
于是,昨夜做了一個夢,我還在寫文章。
不太記得這篇文章內容是什么,只清楚地記得文章在發布后的3小時內,瘋傳于朋友圈。
我看著閱讀量從0到100,從1w到10w,最后定格在100w。
按理說,我的內心應該是興奮且激動的才對,可我卻很是平靜,還淡定地下樓買了一杯寒天奶茶。
我就著讀者們的回復,喝了一口冰奶茶,然后我就被凍醒了。
揉了揉眼睛,我才發現原本應該定時關閉的空調仍在呼呼地吹著風。
那一瞬間,我有點兒迷惑,100w如夢似幻,究竟是不是真的?
我打開公眾平臺,看著剛剛過百的閱讀量,不禁苦笑。
“大概是老天爺看我熬夜太辛苦,想讓我夢里過得開心點兒吧。”
小時候,我曾一度認為自己是個天才。
盡管不知道自己未來會在哪里,要做什么,但就是有著迷之自信。并且,對此深信不疑。
漸漸長大,才逐漸認識到自己好像只是一個普通人。
比如寫字這件事:
大神可以一篇文章輕松幾百贊、幾千贊,三個月就成為簽約作者。
我就不行,哼哧哼哧半年多,碼了20多萬字,加起來不過2000贊,簽約作者更是遙遙無期。
但我并不著急,因為我知道我跟大神之間有著不小的差距,也許是經驗,也許是積累。
又或者,其實我只是不甘于做一個普通人,因此才一直想做一些事情。
那么問題來了,我跟天才之間,究竟差著什么?
.2.
亞瑟·叔本華說過:
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別在于兩者對待學習的態度不同,普通人學習是將其當做自己出人頭地和解決衣食住行問題的手段,而天才學習是因為他們對學問本身感興趣。
普通人跟大神之間的差距,首先在于學習。
有一本很冷門的書,叫做《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源自韓國KBS電視臺制作的《Homo Academicus》這一全球大企劃紀錄片。
順便說一下,紀錄片中的四位主持人全部都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
書中以紀錄片的形式描述了不同國家的不同學習模式,致力于探尋不同文化圈之間不同的學習目標和方法,進而解答“什么才是最好的學習”這一問題。
在這里分享給大家幾個例子吧。
印度:
印度的JEE(聯合入學考試)號稱“世界上最難的考試”,其中有50%的內容需要聽過大一的課才能解答,而且從來沒有重復的題型。
不過一旦通過考試,就可以進入IIT(印度理工),而IIT畢業證是能夠擺脫貧窮和出身的唯一方法。要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因此很多年輕人為了考試,每天都會拼命學習12個小時。
印度的學習方法以背誦為主,考試經常要求寫出原文。在背誦時,還會加入歌曲、節奏和手勢。(具體請參考印度電影中的歌舞)
猶太人:
猶太人是創造奇跡的民族,有著很高的智商,對教育也相當看重。
他們擅長誘導孩子進行自發性的學習,因此猶太人大多擅長獨立思考、自主決策。同時,他們認為只有保證充足的睡眠才是提高學習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猶太人認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每周的安息日(周六),所有人都會在晚餐期間圍坐在桌前交談。
他們認為有形的資產沒有意義,只有知識才是無法搶奪的無形資產。
以色列:
以色列有兩大特點,而這兩點都是我非常熱衷的。
辯論是學習的最佳方法:在以色列你幾乎找不到安靜的教室,上課就是在老師的引導下不斷地辯論。
思考人生,再做出選擇:所有高中畢業生無論男女,都要服3-5年的兵役,之后會獲得一筆可觀的補貼。退役后可以選擇環球旅行,然后再選擇人生路。
法國:
法國是唯一會在畢業考試中考哲學的國家。他們的哲學課除了背誦之外,更多的是讓學生們進行有關哲學的討論。因為他們認為——論證比結果要重要的多。
不過大學畢業生人脈比較固定,導致法國社會階層較為固化。
英國:
牛津大學一般采用一對一導師制,就是一名教授帶1-2名學生。這一點與我國大學的大班式授課完全相反。
除此之外,牛津大學的學生認為在書本上能學到的東西網上都有,并且已經自學完畢。之所以要跟著教授是因為要學習更深入的知識。(ORZ)
.3.
普通人跟大神之間的差距,還在于格局。
我想說說我的大學。
當時,每節課關心的重點基本都在“老師有沒有點名?”、“這節課要不要帶課本?”、“一會兒下課了去吃什么?”之類的問題上。
相比之下,那些本來起點就高的天才們卻比我更努力,我該怎么辦?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比你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細思極恐。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在清華北大985的頂尖學校里,智商被碾壓的孩子們如何應對碾壓?”
我懷著好奇并且復雜的心情點了進去,因為我知道我肯定又要被碾壓了。
果然,先是幾個高票答主本身,就足以碾壓我了。
接著是各種青年才俊、名校畢業生、公司要人、人生贏家。
對,我覺得現在的自己就是個Loser。
好在,我還知道無論在哪里,都一定有比我厲害的人存在。我現在該做的并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前進。
記得《羅輯思維》有一期提到了美國階層教育的分類:
高層精英式教育,培養治國的人。
中層藝術式教育,打造有趣的人。
底層流水線教育,生產干活的人。
也許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在出生時就已經注定,但我并不認為未來的格局就沒得選。
事在人為,只要有著一顆不平凡的心,就一定不會是一個平庸的人。
.4.
在我們的身邊,“隨波逐流、甘于平庸”的人總是不斷出現。
每個人的心里,也許都曾有一個夢想。它可以關于學習、也可以關于工作、還可以關于感情。正是這些你渴望的東西,給了你前進的驅動力。
你想要考名校,可分數不夠,你沒有復讀再戰,而是讀了三流大學。
你希望好工作,卻貪圖安逸,選擇朝九晚五,從此再無斗志。
你渴望好伴侶,但不愿改變,于是隨便挑了一個湊合過日子。
人生,就是一道又一道的選擇題,每一次選擇可能都至關重要。你可以勇敢向前地挑戰生活,也可以安逸平凡地度過一生。
但是請一定記得,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細節決定成敗》中有一句話:
我們普通的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平凡的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也做不透。
即使只是一個普通人,我們仍舊有權利追求真善美,仍舊有能力實現生命的價值,仍舊可以努力去做一些我們做得到的事。
漫漫人生路,生命不會辜負你的每一份努力。
這篇文章,對我來說會是一個新的開始。
我雖然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但我還有夢想。我已經做好了“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準備。同時,我也希望每一位曾無動于衷的朋友,別讓平庸毀了你的一生,活出真實的自己,因為你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