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文:蘿絲去散步
兒子一、兩歲的時候,在外公、外婆老家的頂樓上,過著與泥土花草菜園為伴的生活;
在老家的江邊,過著天天坐在爸爸的竹背兜里看輪船嗚嗚靠岸、離岸的生活。
那是離開故鄉外出求學工作之后離故鄉最近的一次了。因為我為了安心寫作數十萬字的博士畢業論文,住回爸爸媽媽家,住回故鄉至少有半年時間,有時間重走了童年、青少年時期日日走過的故鄉的路。而平日回去都是浮光掠影,看到的是日新月異,與大城市越來越像的故鄉。
故鄉是川南長江邊的一座小縣城,從漢代建縣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位于長江、赤水河、習水河交匯處,風景秀麗,民風古樸。有許多建筑優秀的古鎮:福寶、堯壩。這些古鎮的建筑特色以青瓦房、石板路、吊腳樓為代表。
清華大學建筑系陳志華教授專門為福寶鎮寫了一本書《福寶場》,把古鎮的建筑、歷史、文化深入而又饒有趣味地寫入了書中。
簡介:福寶場又是一個相當大的地區里的宗教中心,所以曾經叫過佛寶場。街上至少有十四座廟宇宮觀,占了全場土地的大約三分之一。鎮子外圍還有一些廟宇。廟宇往往是民俗文化活動場所,不是演戲就是廟會,一年四季,福寶場大大小小總有些熱鬧,所以它又可以說是一個地區里的文化中心。作為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水旱交通樞紐,自然免不了有盛行于四川全省的哥老會袍哥活動。所有這些,加上移民的特殊習慣,福寶鎮的歷史文化蘊藏非常豐富,而且帶著強烈的地方色彩。1949年以后,福寶發生過一連串的變化,宗教中心的作用減弱了,文化活動的組織者由文化館擔當起來了,大煙館,賭場和妓院消失了,但場鎮的老格局依然故我。福寶鎮的幸運就在于它的新區已經形成,它的地理條件可以使新區不干擾老街的保護,老街也不會妨礙新區的發展。但老街必定會長遠地保有它的生命力,這就是作為文物,作為歷史文化遺存的特殊生命力。福寶老街的景觀也是足以打動人心的,那是一種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充滿了詩情畫意,充滿了滄桑之感的景觀。它具有歷史的莊嚴性。難怪已經有好幾部電影和電視劇在這里拍攝外景。也不斷有攝影家和畫家來寫生。
在這個川南小城,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都是如古鎮建筑那樣的青瓦房。
縣城里面,我家房前屋后是這樣的:
父母近兩年離開故鄉來到我們的城市幫助我們。城市化的進程如此迅速,很快父母屋后的老城墻根都被推跨,建成了幼兒園,只有那株參天大榕樹被保護下來,見證著一切。
在我多年的夢境中,家總是那個童年居住了多年的小平房,房前的小植物,屋子里的每一個家具的擺放、每一個角落安放著的物件,都歷歷在目。每一寸童年的時光都被刻入那些生活物件:那只小蜂窩煤爐子旁邊的大黃貓、那個可以燒柴火的老灶、那張蚊帳籠罩的小床,那張日日寫作業的窗前小書桌、那兩個裝滿了書的書架、甚至墻上的兩幅印刷的油畫……每次夢醒我都惆悵不已。初中以后搬的新家都從未在夢中出現過。平房里的家,早拆了,修成了樓房。
我的小學,新教學樓早已代替了那些三兩層的教學樓;我的中學,連校門都改方向了,教學樓修建得那么氣派,我們上學時破廟改建的痕跡早已不見。
于我而言,與故鄉的紐帶就是那個平房里的家、那些從小走的路,從小看到的建筑,從小見過的人。二十多年以后,看到童年玩耍過的城墻根突然覺得怎么這么小這么矮,看到童年覺得高大威風的老政府大門怎么這么袖珍,走在故鄉的鄉土路上、內心充滿了寧靜和安詳。
這一切在短短的二十幾年,這些建筑、這些道路只留下了百分之五?或者更少?
曾經七八個小時的車程,現在只要3小時就可以從省城回到故鄉。
中國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誰也不愿住那些破破矮矮的沒有獨立廁所衛生間的平房。那些看起來很美的平房。
與故鄉的鏈接變得越來越少,故鄉已經不是夢里的故鄉了。我羨慕那些有上百年的老房子可以住的城市,每條街道、每一棟建筑,每一寸土地都充滿了歷史文化感。
我那回得去的故鄉,卻帶給我回不去的鄉愁。
欲知征文詳情,請點擊:建筑圈 X 城市專題征文 | 路過不同的城市,遇見不一樣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