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的事》不確定的事
《將來的事》,法語原名是L'avenir,這個詞不是指“將來那些可預測或安排的事”,而是指“完全無從預知的將來的一切”,就像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不可捉摸的命運。
是年初的時候看的這部電影,令人久久難忘的除了故事情節,于佩爾精彩的演繹,還有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事情發生,所有的確定性被打破,人通過什么在世界安身立命,娜塔麗說還剩知性的生活。
五十歲,先生出軌,要搬去和情人同住,母親去世,事業受創,兒女離巢,愛徒的批判……
一樣樣失去確定性之后,娜塔麗開始自己的哀悼之旅?
她憑什么可以完成這場哀悼呢?
在小伙伴的講述中我們獲得如下信息:
一、穩定的個人價值觀:
什么是個人價值觀呢?
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人類不僅能夠做出這些關于價值觀于目標的選擇,而且如果他想要獲得完整,他就必須這樣做,因為這些價值觀-他所朝向的目標-使他成了一個心理中心,一種將他的力量整合到一起的核心。
在電影中,娜塔麗在面對每一件事情中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見解,比如說68學運,學生在街頭鬧事,而她選擇以盧梭的理論回到課堂上,引導學生們反思和思辨,在她的書遭到出版社要求改變風格之后,依然有自己的風格的堅持,當她和前夫回到海邊度假小屋收拾東西時的堅決,對于周圍的一切事情,她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之戰——主體的絕對姿態,一個絕對的主體啟動本能的力量獨立完成哀悼的過程,這也是后現代的特征生活方式,“你為什么要告訴我?”——后現代人與人關系的帶寬,但的確過份的空間感,又造成隔離與折損。
二、高自尊
?其實質是個體是否喜歡所認識的這個自己。
–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對外界影響更為敏感,他們需要從別人那里得到積極的評價,傾向于去取悅別人,容易被說服和服從。
?自尊穩定性差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消極情緒,如生氣和抑郁。
?高自尊者的行為動機來自于對自我提高的關注。
?低自尊者的行為動機來自對自我保護的關注。
?高自尊者的自我概念更清晰,對自己的認識更穩定、更一致;低自尊者的自我概念更混亂,更模糊,對自己的認識不穩定、不一致。
三、安全的依戀關系
幼兒與其照顧者(父母親)間存在的一種特殊感情關系
依戀能夠滿足人依附于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的他人的需要
娜塔麗面對生活中種種危機,她表現出安全的依戀模式:
低焦慮:將自己視為有價值的和值得被珍惜的
低回避:相信對方是可信的,會滿足自身的情感需要
四、圓整的自我意識
意識的第一時期:無政府的混亂狀態,僅僅由認識或“知道”構成。
在意識的兒童時期,尚未出現問題;沒有什么事物依賴主體,兒童自己仍完全依賴父母,仍被父母的精神氛圍包圍。
意識的第二時期:即自我情結已有發展的階段,則是君主制的一員狀態。
到青春期,隨著性特征的成熟,才有了心理的誕生以及意識到與父母的不同。生理的各種變化強化了自我,以至于自我常常毫不謙虛地斷定自己——“無法忍受的時期。”
意識的第三時期:意識的進一步的發展,意識到了分裂狀態、二元狀態。
很顯然,娜塔麗的三個自我意識的發展都是一步步走向巔峰的,這也為她之后生命的第二階段做了鋪墊,要成功渡過中年危機需要一個人在過程中強大的自我意識發展,為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對峙形成必要的張力,這是自性化道路中重要的階段。
幾場和解:
與母親的和解:愛的和解,母親一直無情的使用女兒,而她做到絕對不犧牲與奉獻,有和解才有愛,這是絕對主體的姿態。
與前夫的和解:關系的和解,一定程度的和解,關系的告別。
與法比安的和解:與法比安的對話直擊靈魂和痛點,母親的常年糾纏,與前夫的隔離,形成一種習慣性依戀。最終,與法比安的和解,經由思維發生認知上的轉型,完成與母親的和解與告別。
你越是聰明,你的單純越是愚笨。最聰明的也是在單純處最愚笨的。想要拯救自身免于時代精神的聰明,反而要接受那竭力反對這聰明智慧的,也就是單純。但我們也不能沉溺于單純,故意讓自己變成傻子,而是要成為聰明的傻子。
聰明征服世界,單純卻征服靈魂。事情是相對,亦是有度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榮格《紅書》
在榮格的《紅書》中反復提到時代精神,那么現實的我們究竟處于怎樣的時代呢?
個體化時代:
80末,90初,作為第一代成長在個體化社會的個體,其所面臨的自我探索命題前所未有的復雜與艱難。擺在他們面前的不再是既定的經驗與命運,每個人都肩負著自我發現,自主抉擇的使命,每個個體的獨特也使得他人的經驗不在具有絕對的模仿價值。這導致了其學習期與探索期的無限延長。
風口時代:前所未有的近身風險與近身機遇
?波動與不確定性成為時代主題,高度發達的社交媒體將這些風險赤裸裸地暴露在大眾眼前,人們從未如此鮮活地感知風險近身的刺激。
?曾經因為“年齡”帶來的財力,資源,眼界,經驗方面的差距,在互聯網時代的遍地機遇面前,已被迅速消弭。這是造成“年齡迷航”的重要背景。
后喻時代:更早的寵愛,與更早的拋棄
?在互聯網普及,全球化加速,信息不斷爆炸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年長者的經驗和知識不在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昂笥鲿r代”強調的核心是野蠻生長的創新能力,永遠在要求“年輕,更年輕”
?一旦出現更新,更有創造性的新一代,舊有一代就迅速被貼上“衰老”的標簽,和他們的父輩一起被拋在身后,成為“時間移民”。
是的!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我們青春期都還沒真正長好,就一下沖進青年期,所謂青春期后置就是我們始終認為自己是寶寶,就已經做了寶寶的父母,或者寶寶們不愿長成大人,時代巨變之下,我們知識老化的速度加快,于是,在青春期與中年危機的雙面夾攻之下敗下陣來,困惑迷茫,既需要成長自我意識,又需要面對如此多的不確定,這是80末,90初這代人的困境吧,身處其中,誰經歷誰知道。
而什么是這代人的機遇呢?
我想是在開放的社會大背景下,獲得前所未有的資源與整合的可能性,若我們具有人格的開放度,太多的學習平臺與前人的修煉方式也終將成為我們前進的養料,一場自我啟蒙運動開始了,我們需要持續的有規律的訓練來保證基礎,然后需要一份心的力量,這兩者的結合構成一種獨特節律之下的自我認同遞進,深度的自我認同加上情感的力量,形成精微的感受力,它是綜合素質的展現,這樣的感受力穿越感性與理性的界限,形成一套當下感受及解決問題的獨特風格,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充分具有自由意志的,所有修煉的意義在于,擁有主動的選擇權,安然的活在未知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