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微信微博朋友圈忙死了
朋友動態、行業資訊、朋友圈、群動態,一條也不舍得落下,生怕丟下,拼命想抓住每一條的信息,累的眼疼手指疼,敬業愛崗愛學。
喝雞湯文,一起自嗨,先是述說令人不滿的現狀,然后困惑焦慮,再是改變方式,經過努力自己終于走出誤區,現在比以前好了多少……
閱讀時心情和腎上腺隨著雞湯文的情節進展而起伏跌宕,大氣不敢喘,最后隨著豁然開朗,才恍然大悟。奧,原來如此,自己也明白了,進步了,然后特高興,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繼續翻找下一碗雞湯,所以有人說雞湯害死人,尤其10萬+的雞湯,這需要自己辨識。好在有些一句話的金句就很警醒,譬如“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讀了那么多書卻記不起多少
讀書就是這樣的,問你想著了什么?都忘了。書里寫了什么?不記得了。書的述說結構呢?更想不起來。這是讀書的正確姿勢嗎?
自己的腦袋成了別人書本的跑馬場,把腦袋弄得一團亂,沒有知書達理,溫文爾雅,這是怎么了?過去的讀書人都是有個讀書人的樣子的呀?那你讀的書,努力,到底怎么了?
你訂閱了那么多付費知識,忙的聽不過來,真的掌握的又有多少?清華管理課的寧向東老師就明確說過,“聽說有人邊開車邊聽我的課,我很生氣,我的課就是坐下來認真聽,也得好幾遍才行。你開車聽想掌握,沒門。”,我們真的沒有提高。
信息過載超載是這個時代的特征,正如羅胖所說,我們被抵達了,各種推送,各種新聞,各種APP,各種付費知識,各種騷擾電話,收入有時被提高了一樣,最有意思的幾年前有個人被神經病了。
關掉全部推送試一試,是不是真的落下了什么?
否則,我們的時間就被消耗了,我們只賺了個滿腦子糊糊。
努力、愛學的正確姿勢的樣子!
學好任何一門知識都要花費較長的時間,10000小時的定律不過時,痛并快樂著。
碎片化時間學到的都是碎片,也僅僅是碎片,正如滿地的磚頭,離蓋起大樓還遠著呢,還需要鋼筋混凝土人工設計等等一個整體的框架,一個整體的邏輯體系。
學科的邏輯體系,整體結構才是我們通過學習需要掌握的,然后才能運用。
所以通過朋友圈,關注公眾號,行業資訊得到的信息與體系化學習沒有關系,那都是假象!看到的那些不叫知識!
怎么樣具體學?
“輸出”。
將學到的輸入處理后再輸出,關鍵在于處理和認知,并在實踐中檢驗。上學時有考試這種輸出測試,工作后不再有考試,你只能交付工作工作成果,這就是輸出。
如何才能輸出的好?
對應需要的結果,進入定向輸入模式大量輸入,再發揮腦袋的作用進行處理。
譬如閱讀時分析作者的思路,邏輯結構,前后的行文方式,遞進的安排;假若有自己來進行的話,會怎么做,與作者的差距在哪里?為什么自己沒有這么想呢?
輸入的資料的選擇,信息不就是過載嗎?那好,付費知識就是便捷之路,里面的大神級老師多著呢,依照自己的方向選擇,一旦訂閱認真跟隨,反復學習,爭取達到能夠吸收并輸出,并嘗試著輸出。省卻了挑選的煩惱和避開了誤區,不在垃圾堆里跌跌撞撞。
這才是知識共享和付費給我們帶來的便捷,我們能很便宜的就學到大師級別的課程了,并會給我們帶來認知的升級和自我的前進,在付費知識里我很巧的碰到了李笑來老師的課程,并跟著學習,后來知道他的《財富自由》在豆瓣評分高達9.3分,打磨既有的概念,學會選擇,確立原則。
老話說了“貪多嚼不爛”,一次只專注建立一個好習慣,買一份付費知識,練就一項。也就是李笑來老師說的“不要用短跑的速度來長跑”,發力太猛的話,半道就下了跑道,甚至剛跑了不遠就下了跑道,還抱怨自己沒有耐力只有爆發力,這難道不是方法論嗎?
我們看見的輸出者
輸出:在這里指“寫”。
只要真寫,就能真的思考。
在我們的視野里很清晰的看到:惟德律所馬主任的“惟德大講堂”,周智律所的“每周論壇”,朱先勇律師的“婚姻家事”,費洪章的“學法小號手”,我們海洋所萬國棟團隊的大數據報告,劉靜律師團隊的大數據報告及其他很多……
很顯然這些都是有價值的輸出,并且經過了無數次的輸入和處理,故而有價值。
我們海洋所劉主任帶領全所上了“阿爾法”辦公系統,全所升級,大數據的輸出將成為指導具體行業避險的算法和安全穩定的算法。
順著寫這個行動,無論誰,都會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北京天同律師事務所蔣勇主任說“訴訟的本質,就是信息的整理和傳遞”,多及時。
在新年里輸出眼看著成為了常態,你不改變,將再次被抵達!
尾音
如果覺得文字太長,看不到這里也就無法覺知這些了:只有寫,反思,行動才有價值。
你若覺得這僅僅是一碗雞湯,你可以接著翻找下一碗了。若不是,就開始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