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筆記之——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一)

? ? 要提升學習能力除了重要的理念、方法之外,具體學習過程中所用的技巧也是不可忽略的。有什么技巧呢?第一個技巧——記錄。

? ? ? 記錄既簡單明了又高深莫測,說簡單是因為我們都知道、都會;說高深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還真的不一定懂,或者像李笑來老師講的你只是表面懂,實際不懂。可能我們都會覺得,自己天天都在寫,寫不就是記錄嗎?今天要告訴你的是寫和記錄真的是兩回事,此時使我明白了李笑來老師為什么一直強調概念的重要性之深意。

? ? ? 寫,就是記下所聽到看到的內容,如會議內容、摘抄讀書筆記等。但是這種書寫如果僅僅是為寫而寫,對學習能力的提升、幫助就會十分有限。記得小時候描摹字帖練字,一本字帖描完,字帖里的詩句竟然不會背誦。這是對簡單的書寫不能提高學習能力的最好例證。

? ? ? 記錄,強調的是有意識地、如實地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記錄發生了“什么”,是“如何”發生的,在這過程中我是“如何想”的,而不僅僅是事后自以為是地區解釋“為什么”。記錄實質上是一個反思我們思考的過程,是挖掘看得見的事情背后看不見的關系。這樣的記錄才會改變我們的認知。

? ? ? 記錄的基本要求之一,如實地記錄過程。為什么要如實地記錄過程呢?作者指出,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發生的事情是靠大腦記憶的,但并不記錄下來。我們以為我們記得過去發生的事情,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時過境遷后,我們會根據現在的情況,扭曲過去的想法和對行為的解讀。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人經歷過多次失敗后,會為自己的失敗找合理的解釋。比如立志減肥人,如減肥失敗,會產生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使心里不舒服。為了讓自己好受點,他會告訴自己:“沒能減,是我本來就不想減肥,而且肥肥的也很好。”當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時,我們往往會扭曲我們的想法,使只符合認知,減少不符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心里學上把這種現象叫“認知失調”。實際是,不僅僅是我們會扭曲自己的想法,甚至是我們記憶本身就就是扭曲的。作者說到,“想想一下小時候父母抱著自己過生日的場景,在你的回憶里,除了父母之外你是不是還看到了你自己?”那問題來了,如果回憶是對我們見過的場景進行回放的話,回憶里是不能有我們自己的影像的。可見重構的記憶并不一定可靠,而我們又常常會把我們自己大腦重構的記憶,當做準確無誤的事實。我們的大腦并不總是靠譜,經常會讓我們相信一個并不存在的“事實”。而且時間越久,我們越容易對自己當初的行為動機和想法按照對現在有利的結果進行解讀。我們常說,人要經常反思總結才會進步,但當我我們總結過去這種被我們重構的經驗教訓時,究竟能給我們的成長帶來多大的幫助變得讓人懷疑。

? ? ?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過。作者如實記錄他的生活6年,當他今夕對比時發現,今天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原來就曾發生過,原來就曾找到過合適的解決方法;也發現了原來思考問題時候的幼稚想法。這些都成為了他后來加速成長的助推器。所以如實記錄,才能有豐富的材料拿來吸取教訓,加速成長。沒有如實記錄,我們可能就會一直在重復昨天的錯誤,并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 ? 記錄的基本要求之二,主動思考,挖掘看不見的關系。如實地記錄,是側重對事情的經過、結果進行記錄。更有價值的記錄,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記錄自己的情緒、思考過程,外部條件等等。任何一個好的或壞的結果,一定是多種因素合作用的結果。我們當時的思考周全與否,對問題的理解透徹與否,當時自己的情緒狀況、周邊環境,都會給結果造成影響。如果我們復盤當初的決策,就不能僅僅記錄事情的結果、結論,更要記錄可能影響判斷的所有因素。在記錄這些的同時,要理清自己的思考過程,通常可以記下一下幾個問題:

1當時思考時,我考慮這件事情的目標了嗎?如有,當初的目標是什么?

2在此目標下,我當時考慮了哪些因素?現在看,這些因素合理嗎?有遺漏嗎?

3當時為什么會這樣考慮?各種因素中,哪個條件發生變化,結果可能會不一樣?

4最后的結果和我預期之間有什么差距?為什么?

? ? ? 如果我們在記錄過去自己一天的經歷時,并進行這樣的思考,才能真正的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因為這樣的記錄,是聯想、啟發、歸納、演繹的大集合,能真正地鍛煉我們的思維,提升我們的認知。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