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界里流傳著這句話,“澆水三年功,養肉先養根”,想把你的肉肉養出狀態,先把根系養好是非常有必要的。
根系對于植物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在養殖多肉的時候需要注意養護它的根系。基本上,若是多肉的根系出現了問題,像是葉子發黃、發軟、化水、黑腐之類的問題,就會層出不窮。所以,對于多肉植物來講多肉養根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只有根系養好了,多肉才能應對各種各樣的困難。
那么多肉植物如何養根呢?
透氣與保水的平衡
許多人一直認為只有顆粒無塵土質才是最佳的種植材料。但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在不同的栽培環境和氣候下,我們是不應該完全套用一個栽培體系的,只有跟肉肉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才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一般來說,透氣是利于根毛呼吸,主要影響的是交換過程,因此我們一直倡導透氣基質,所以顆粒材料才被視為透氣質材的上品。但如果沒有水做反應介質,透氣是惘然的。因此,必須理性看待基質透氣性,不必一味的追求顆粒質材。要根據環境來判別:
1)在通風、濕度低的環境下。提倡使用含應用有纖維狀泥炭和保水介質的土壤最佳,最好不要去除粉塵,因為這些粉塵小微粒是根毛最好的附著物,去掉以后很容易造成根毛干枯。
2)在濕度大、悶熱的環境下。提倡使用透氣性好的無粉塵顆粒介質,這樣有助于排除積水,使根毛充分和氣體接觸。由于環境濕度大,而更要關注氣體的流通和交換。
養根是個過程
植物根系不可能一開始就很粗大。不要頻繁的移栽、修根,要盡量使栽種一步到位。過頻繁的移栽會影響根系的系統發育和縮短根系壽命。
這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問題:
1)根系是一個自組織的微生態平衡體系,任何一個植物體都是一個生命體,都應有生命的自平衡作用。只要我們把土質配好,環境改善好,生長就沒有什么大問題了,栽培者應減少干預。因為一個根系周圍會逐漸形成一個微生態環境,根際菌群可以有效地保證根毛的發育、延長根系的壽命。很多朋友在栽培過程中,心太急,經驗少,這些都是導致根際微環境破壞的原因。
2)延長根的壽命:關鍵在于把握基質的濕度和透氣的關系,不要過濕也不要過干。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選擇適度密閉的環境,通氣和保濕相結合,澆水不要過多,溫度也不可過高,隨時觀察是否存在病害,不要隨意施用化肥或未發酵肥料。在一個較好的養根環境下,老根甚至可以原位被新根替代。
3)莖葉根的平衡:莖和葉片對栽培環境的響應,也直接影響植物內源激素的平衡,影響根系。其實根系和莖葉之間的關系相當密切,二者相互作用,植物才可以順利生長。
盆和土表覆蓋物
很多朋友習慣上認為盆子越大根系發育越好,誠然是這樣的。但在我們的具體栽培過程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越是盆大越容易爛根,它的關鍵仍在于保水-透氣平衡失調。為了更好的滿足我們的日常栽培情況,應該選擇跟植物相匹配的盆子,最好是選擇比植物大2~3cm的盆子。
一般來說,對悶熱環境,盆底要墊大顆粒透水石,土表層覆蓋透氣性赤玉大顆粒;而對通風陽臺、窗臺等開放環境來說,盆底最好只隔一層紙巾,不要放過多的透水質材,否則盆下部總是非常干燥的,盆土表面要選擇不太透氣的顆粒質材,如小石子。這樣處理仍然是保證保濕和透氣的平衡,延長根毛壽命。
使用藥物促進根系發育
生長素類激素是促進發根的直接激素,噴施可以促進植物根系發育。但是長期噴施會導致植物只長根不長葉,甚至停止生長。所以生長素不推薦長期噴施,偶爾的噴施可以有助于根系發育和根系健康。
硝基酚類化合物,可以促進細胞代謝,激活生長點,也是很好的促生根物質,作用比較可控。
植物本身是一個自組織系統、生命體,不需要外界過多的干預也可以自己調節并適應環境,因此最好還是從改善環境入手讓植物自己生長。
幼苗如何發根
主要指側芽、葉插根插苗和組培苗:側芽最易生根,儲存營養豐富;葉插根插苗一般剝離下來就有根,也易生根。如果不太放心的話,也可以選擇市售生根粉,沾一下傷口再上盆。出根前確保干燥,防止腐爛。出根后要確保空氣濕度,防止剛出的嫩根風干。不要勤澆水,要勤噴霧。
最難生根的是硬化期或者硬化不健全的組培苗。如果確定是組培苗,最好不要購買未硬化的組培苗,硬化好的組培苗是不存在這個問題滴。
土質的顆粒度和硬度也影響發根,對幼苗來說使用柔軟、松弛的纖維狀土質為最佳。因為新生根毛很柔弱,必須及時抓住支持物才能存活下來,顆粒土空隙太多不利于根系發育。因此,苗發根或者播種,都必須保持一個較高濕度的環境和松軟的土壤。
緩苗的介質的選擇
pH中性偏酸一點點最佳,以6.0~6.2為佳,全部土質必須經過微波滅菌,冷卻拌濕土壤直接移栽,移栽后不要噴水,即便噴水也要往周圍土表噴,萬萬不可向植物生長點處噴水!如果還是擔心的話可以給支青霉素。
植物的栽培沒有固定的方法可循,必須結合自己多肉的環境、對植物的認識而隨時調整。有些方法對他是絕招,對自己可能就沒那么適用。還是回到自己的栽培環境多思考多嘗試,才能把植物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