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引導村民強身健體,在東新區、搬口辦事處和村委班子關懷下,搬口社區王祖廟行政村李樓自然村籌資修建的李樓武朮文化廣場投入使用。村民們可以在這里打籃球和羽毛球,可以在這里通過健身器材鍛煉身體。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一度在李樓村消失多年的習武場景在這里又出現了。
? ? 在現場,記者看到,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李彥夫老人在練習春秋大刀和六合槍,一招一式,不遜當年,吸引了不少村民圍觀,贏得大家一片喝彩!
? ? ? ?據了解,周口東李樓村傳統上就是一個武朮之村,村民習武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60年前就有 “喝口李樓水,就會踢踢腿” 的村謠,這里的大人小孩就會幾套拳路,歷史上,李樓村的武術名揚一方,成為該村最大的品牌。
? ? ?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李樓村民李思清老先生是當地有名的武朮大師、乾門八卦拳掌門人,他解放前曾任周口國朮館館長、八道街街長。1980年和陳小旺、卜文德、梁義全等武朮大師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第一屆武術大賽,榮獲金獎,為河南贏得了榮譽,更為周口家鄉父老爭得了光榮!為周口武朮名揚全國打開了一扇窗口!
? ? ?李思清的師弟、武朮大師一一宋振林老先生,十八般器械無一不精,猴棍、猴拳、雙鉤、器械對練和七十二盤支子手猶為獨到,經常代表周口參加全國和省級比賽并獲獎,弟子遍布豫東。德藝雙馨,武林稱頌。
? ? ? 李思清的堂弟李思仲老先生,1982年創辦了李樓武術學校,影響一方。1984年,他代表淮陽縣老拳師參加河南省老拳師武朮比賽,榮獲一等獎和貝雕一幅。
? ? 李思清的侄子李彥夫先生,雖年愈八十,威風不減當年,晨練不綴,刀、槍、棍 、棒 、斧、戈、鉤、鞭 ,無一不通,猶善擒拿格斗、散打、對練和72盤支子手。
? ? 李思清的侄子李繼龍,自幼耳濡目染,先后在淮陽縣擔任教練員、裁判員和武協理事,現任周口市第四屆武朮協會理事、乾門八卦拳協會秘書長。他不忘初心,力推民間武朮,和家人們一起習練,強身健體,力圖弘揚中華武朮,重振國民雄風。
? ? ? 時逢盛世,重文興武,民風純樸,崇尚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武朮,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定會受到村民和廣大青少年的喜愛。不久的將來,武朮進校園一定會成為現實。
? ? ?李樓武朮文化廣場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全體村民的積極參與下,必將會成為一個亮麗的鄉村文化基地,市民活動樂園,促進村民過上健康、文明、和諧、幸福的生活! 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光!為新東區的文化事業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