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淘寶銷售到集體自殺,社會認同的潛流

在網易公開課上看TED視頻,把最近熱門的演講從第二看到了第十,唯獨留下了最近排名第一的TED演講。由于最近看了很多職業規劃和心靈成長的書,我實在是對“性格的迷思——如何認清你自己”這個主題提不起興趣。


在百無聊賴地刷了一會別的網頁后,我還是忍不住點開了排第一的視頻??赐炅宋也鸥_定:我真的對這個演講不感興趣。

我怎么就管不住我這雙手呢!
你是不是也會對某些熱度第一、銷量第一、點擊第一的東西管不住心里的好奇呢。

影響了我們的,就是《影響力》中介紹的第三種影響力武器——社會認同原理


討厭的網購刷單行為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

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


在淘寶購物時,我們會以銷量對產品進行排序,再根據其他用戶對產品的評價來決定是否購買這件產品。這樣的做法通常效果不錯,挑出的產品一般都能符合我們的要求。不過,一些商家刷單的行為真的很討厭,有時候一不小心就被誤導買了并不合適的產品。

你看,一旦認識到了某種影響力武器的威力,人們就會開始有意地利用它為自己謀利。

而且,越是處在不確定的情況,我們越依賴他人的行為來指導自己。


無動于衷的旁觀者們

日本百人整蠱視頻


視頻里被整蠱的人正沉醉于自己是一個安靜的美男/女子的想象中,迎面就沖來了100個人。“臥槽!WHAT?我……”等他/她回過神來,已經在狂奔的大部隊中了。

這就是群(體檢)驗心理的力量。
把這個裝逼的名詞解釋一下:

在情況不明的處境中,人們從其他人的行為中獲得提示。

群驗心理會引起一個聽起來更裝逼的效應——“多元無知效應”。
我對這個效應的理解是:在所有人都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情況時,每個人互相觀察造成對現狀的誤解。

書中記載了一項研究的結果:在單獨面對一名假裝癲癇發作的學生時,85%的旁觀者都選擇了幫助;而當同時有5名旁觀者在場時,“病人”得到幫助的概率只有31%。

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在作祟:

  1. 多人在場時,責任被平攤了,每個人承擔的責任減少了;
  2. 旁觀者默默互相觀察,并作出了事情無關緊要的判斷,這就是多元無知效應。

對眾目睽睽下發生的兇案無動于衷的旁觀者們,可能都陷入了“多元無知效應”。

社會認同這個影響力武器,還會造成更嚴肅的影響。


相似的人的相同選擇

《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后,這本小說轟動一時,但小說里主角維特以自殺收場。它讓作者歌德名聲大震,還在歐洲引發了一陣自殺浪潮,導致了它在很多國家被禁。這就是“維特效應”。

維特自殺的舉動讓很多同樣處于困境的人選擇了同樣的方式“走出”困境。

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么做才合適,尤其是在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在過去的半年中,連續在好幾所高校都發生了學生跳樓自殺的事件。在其中一篇對自殺案例的報道中,有以下的描述:


同樣的學校,相似的年齡,有可能近似的困惑,曾經發生在身邊的跳樓案例是否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用同樣的方式從困境中“解脫”的種子呢?

無獨有偶,富士康也出現過連續的自殺案例。

從美國1947到1968的自殺統計數據中發現:
每當自殺事件上了頭版,其后兩個月里自殺的平均人數就會比通常情況多58個。

媒體在大肆報道相關案例引起社會關注的同時,會不會對某些人造成潛在的影響呢?如何正確地處理自殺案例的報道,從社會認同的角度出發,我相信還需要找到更好的方式。

即使不談論自殺這個過于沉重的話題,你是否會有同樣的感覺:隨著媒體不斷的報道,明星出軌的現象好像越來越多了。

這些報道通過社會認同原理影響了明星的判斷嗎?


社會認同原理,在整蠱視頻里,可以只是無傷大雅的小玩笑;在淘寶和廣告里,可以只是讓我們多花一些錢;但在看不見的那些瘡疤處,它可能影響的是人們的幸福和生命。


上期鏈接

影響力導讀
互惠原理
承諾和一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