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學東? 啟潤心理首席咨詢師
小A的故事:
小A今上初中,每次考試成績出來之后,媽媽都會問她一個問題:“為什么其他同學可以把這道題做對,你就能做錯?”
小A這個時候總會想:為什么我做對的那些就都不提了,明明有些題他們錯了而我做對了。
但是小A沒有說,因為她知道說出來的后果:
媽媽會覺得她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還有些“驕傲自滿”。媽媽總會說:“你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向他們學習,這樣你才能進步。”
小A很想問媽媽,為什么我總要看到別人的長處,但是自己卻總被媽媽看到短處?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在媽媽嘴里總是完美的,而自己總是不夠好的?
小A從沒有問出口,因為她知道答案只有三個字:為你好。
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總能吸引很多媽媽的注意力,每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父母總會不吝惜自己發現美的眼睛。而當面對自己的時候,卻對贊美惜字如金?
于是我們也抱著這樣的疑問,在網上找了很多相關的討論,有孩子的觀點,也有父母的表達。我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傳遞。
在整理了很多討論過之后發現,很多時候父母談別人家的孩子,其實不是因為自己的孩子真的很糟糕,而是感覺孩子還不夠完美。
在很多父母心里有一個邏輯:
別人有而我沒有=不完美
不完美=有可能在未來失敗
有可能失敗=會失敗
失敗=沒有能力
沒有能力=沒飯吃
所以別人有而我沒有=沒飯吃
所以,在很多父母的心里,如果孩子可以擁有所有孩子的優點,那才是完美,才能保證孩子有一個“安全”的未來。
為了讓孩子更加完美,有的父母變身成“優點”獵手,每每見到別的孩子,總會挖掘他身上的優點,生怕因為自己的疏忽,而耽誤了自己孩子完美的人生。回到家就會向孩子展示自己“狩獵”回來的優點,在孩子身上找可以安放的地方:有的習慣該升級了,有的習慣該替換了。就像是汽車改造一樣。
然而,很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沒有成為父母期待中的完美,反而變得退縮或抱怨。
而這其中的原因是:
看起來父母在向孩子傳遞的是努力進步的態度,而同時也在傳遞一種自卑。
因為里面有一個潛臺詞:
一個人只有完美的時候才有資格成功和幸福,而不完美就沒有資格。
對于處在這種自卑的人而言,有一種夸大的體驗:
如果有遺憾,那就是災難。
那是什么災難?是自己的一部分資格被剝奪的“災難”。
從這種自卑中,人會學會兩件事:
1.?我和同伴的關系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某一個特質是優點?我們認為一個特質是優點的前提是我們認同了對方的成就,我們希望獲得和對方一樣的成就,因此把對方當成自己生活中的權威或榜樣。這里重點是我們賦予了對方成為我們生活中權威或榜樣的資格。這個權利是我們給的。
雖然是權威,但是是平等的權威。而當父母提及別人家孩子的時候,常常忽略這一點。變成直接為孩子指派權威,指派權威意味著“認為什么是有價值的”這個權力不在自己手里。
而此時,同伴成為“榜樣”的過程中的權威性不是我們給的,是父母給的,這就是不平等權威。別人家的孩子就不僅僅是孩子,而是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父母的權威性。意味著你失去了和同伴平等的資格。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周圍的人都變成了自己的不平等權威,那自己只能成為人群中最弱小的那個。如果社會注定是無法絕對平等的,那有一部分人就過早地學會了自己應該站在別人的后面。
2.?習慣性羨慕
在這種自卑中,還有一個過程,就是習慣性羨慕。習慣性羨慕指的是從來只羨慕別人,卻沒有想過要成為那樣的人。為什么呢?
如果要學會一個新的特質,那么需要從認同到模仿,從模仿到吸收,從吸收到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心理學里叫內化。
而如果父母經常快速地給孩子提供不同的特質供孩子學習,讓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內化過程。這就會造成孩子對“優點”消化不良。
習慣性羨慕就是在說一個人知道什么是好的,但是覺得自己是得不到的。因為他沒有很好的內化能力,在他的經驗中,每次內化一個優點,最終都是還沒完成就被新的優點替代。
某種意義上來說,當父母第一次說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孩子雖然不舒服,但還是愿意模仿的,因為模仿意味著可以重新獲得父母的喜歡,至少在很多孩子心里是這樣想的。但是孩子還沒有學會,第二個、第三個優點就來了,這樣孩子永遠沒有機會知道自己學會了這些優點之后,父母是否會重新喜歡自己。
對很多孩子而言,父母談及別人家孩子的時候,孩子心里覺得自己是沒有機會成為競爭中的勝利者,只是一次次體驗到父母是不喜歡自己的。所以某種意義上講,習慣性羨慕比討好還要嚴重,因為至少討好里還有一個信念,就是討好一個人會讓自己得到好處。而習慣性羨慕里是沒有好處的。唯一學會的就是為別人的生活鼓掌。
所以,學會了這兩種感受,一個人漸漸也會開始認同“別人有我沒有=沒飯吃”的邏輯。而持有這種邏輯,靠近優秀的時候意味著自己會喪失部分的權力,同時會勾起心中的失敗感。在這種體驗下,父母心中期待的讓孩子通往完美的道路也在這個過程中封閉了。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也因此失去從別人身上學習優點的能力。
如何重新獲得學習優點的能力?
1.你想成為誰?
如果希望一個人想重新擁有學習優點的動力,前提是他能決定什么是有價值的。當一個人能決定什么是有價值的,才有機會討論自己有沒有可能獲得這種價值。這樣才不會被“優點”牽著鼻子走。這就需要清晰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需要具備哪些特質,獲得哪些能力。不妨多問問自己,為什么要成為這樣的人,為什么這個特質吸引我。通過不斷清晰這兩個問題可以幫我們鍛煉三個能力:
角色定位
你想成為誰,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更細致為你想擁有“誰”在什么時候的角色。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特質,但并不是每個特質都可以成為“優點”,只有那些讓我們獲得好處或解決問題的特質才會被成為“優點”。如何確定優點,就需要先確定角色,換句話說,就是讓特質在該發揮作用的地方出現。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看到別人的“優點”,但是卻沒有與優點一致的角色。那即使我們學會了,也沒有辦法獲得別人一樣的成就。
選擇特質
?如果說一個人有多少種特質才是完美,無疑是越多越好,但是人的精力是不可能把每個特質都學會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選擇。而選擇里最困難的是,當我們選擇了要成為誰,或者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時候,意味著,我們放棄了成為其他樣子的機會。所以,學習優點,其實是在給優點做減法:減少數量,提高質量。
適合自己
如果我們選擇了一些特質,這時候還不能意味著我們就會獲得這些特質,還需要知道哪個特質是適合自己的。什么是適合自己?如果一個特質和自己已有的特質之間相關性越大,就越適合自己。如果特質與自己特質相關性不大,就需要通過先獲得“中間”特質來一步步獲得。
比如如果希望能早起,那前提是我們能保證自己的休息質量,保證休息質量的前提是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那提前睡覺和提高睡眠質量就是我們先要做的事情,而達到這兩步,就需要先減少晚上的熬夜和刺激性活動,減少熬夜和刺激性活動的前提是睡覺前工作或娛樂的完成度。完成度越高,遺憾越少,遺憾越少,睡的越踏實。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早起,我們最先要做的是養成晚上處理遺憾的能力。
2.好和更好
在前面有一個邏輯,不夠好=沒飯吃,在這個邏輯里,我們常需要減除危機,換句話說,我們總在充當生活中的排雷兵。而與此同時,還有一個邏輯,就是“不夠好=有機會更好”。
在這個邏輯里,我們考慮的不是減除風險,而是獲得收獲。生活有時候很像一片荒地,我們不斷努力排雷就是為了避免危險,很多人相信生活中沒有危險就是成功,其實沒有危險只是開始,荒地里沒有雷了,荒地還是荒地,還需要我們不斷耕種,才會不斷成功。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很努力,但是卻無法成功的原因,因為一直在做排雷兵,沒有開始做拓荒者。
因此,我們需要在生活中給自己機會讓自己更好。更好意味著我們已經有了很多成就,努力的原因不是危險,而是對更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