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會衰老?
1.衰老是因為細胞不再分裂更新了。細胞之所以停止分裂,是因為受到端粒長短的限制——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
2.端粒酶的存在甚至有可能讓端粒延長。人體中本來就有端粒酶,只要有充足的端粒酶,端粒可以減緩變短,甚至實現增長。
3.影響端粒的五大因素: 壓力、情緒、肥胖、健身運動和人的環境。
4.問題就在于,人體中端粒酶的活性經常不足。生活的壓力,會惡化端粒酶活性,加劇端粒變短,從而加劇衰老。加速端粒變短的,并不是你對壓力的反應——而是你對壓力的感覺。
5.面對壓力時端粒變短的速度,取決于威脅反應和挑戰反應各占的比例。
威脅反應:害怕,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表情僵硬,無法移動。
挑戰反應:興奮,心率加快,血液中含氧量提高,準備戰斗。
6.會導致端粒變短的負面情緒:威脅式壓力感,敵意,悲觀,耿耿于懷,胡思亂想,抑郁癥。
有利于端粒的正面情緒:挑戰式壓力感,樂觀,專注。
7.肚子大反映新陳代謝水平低,會讓端粒變短。從端粒理論看,你的體重與健康無關,關鍵是你肚子有多大。如果肉是長在皮下脂肪,表現為四肢較胖,那沒關系,可能對身體還有保護作用;怕的是肉長在胸腔腹腔,包括肌肉和肝肥大,明顯表現就是肚子大。
8.健身運動可以提高端粒酶活性,從而減緩端粒變短,甚至可以使端粒再次變長。兩個被科學研究證明有效的簡單實用訓練法:有氧耐力和高強度間歇。
9.貧困對端粒很不好。只要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金錢對端粒的直接影響并不大。社會關系比金錢更重要。受教育程度非常重要,受教育程度越高,端粒就會越長。職業也很重要,而且可能比收入更重要。這就是不同社會地位對端粒的影響,更可怕的是這種影響會遺傳。
10.“人類長壽公司”(Human Longevity)根據他們對于數萬人的醫療數據(包括基因數據)的研究發現,衰老才是導致癌變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他們提出防治癌癥的關鍵在于抗衰老。
老人得病并不是因為運氣不好,也不是因為做錯了什么事兒,根本原因就是老了。衰老是個系統性的過程,全身的各個器官都在變老。
看完上面的長壽清單,你一定會產生一個問題——
這個長壽清單靠譜嗎?端粒是什么東西?
對于長壽,人類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人人都想抵抗衰老,但是你不得不承認衰老是一個客觀規律——你不服不行。可是我們觀察世界上的人,總有些人老得比一般人慢。因此,就算一定要變老,我們能不能老得慢一點呢?
以前主流的答案,是這主要由遺傳基因決定。比如楊振寧先生就經常跟記者說,他家的基因好所以他身體特別好。你看楊振寧先生82歲還能跟翁帆女士結婚,今年已經90多歲了,還很健康,也許等翁帆老了楊振寧還活著。所以基因好沒辦法,確實厲害。
但另一方面,我們經常觀察到,很多人在生活壓力之下,在人生中某一段時間會加速衰老。
所以,環境肯定也有作用。既然壓力能讓人加速衰老,那應該就有什么“好的環境”能讓人減緩衰老。
對此民間有很多經驗和說法,有人說鍛煉使人年輕,有人說心態好使人年輕,有人說吃補藥使人年輕 —— 這些說法都沒有科學根據。
最近,《時代周刊》用23頁的篇幅刊發了一個專題報道,主要介紹關于長壽的科學研究成果,提到了現有的四個“長壽秘訣”:
第一個方法是輸血,把健康年輕人的血,輸給那些年長的人。美國有一家公司就專門提供這樣的服務,人們可以花8000美金,從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那里買血輸給自己。這家公司宣傳的理論認為,年輕人的血液里有一些可以幫助細胞進行修復和再生的因子,注入年輕人的血液可以幫老年人延緩衰老、恢復活力。但實際上,這只在動物身上做過實驗,雖然確實能改善健康狀況,但效果不是特別明顯,而且在人體上的效果其實并沒有得到驗證。
第二個方法是給身體做一個全面的像素級別的檢查,進行基因組的測序和生物切片。這個方式確實可以預知你可能患有的病變,以便預防甚至是提前手術,但是這種檢查非常昂貴,一次需要25000美金,到目前為止全美國只有400人做過這樣的檢查,其中有40%被查出了健康上的隱患,比如癌癥、動脈瘤甚至是心臟病。這種方法在技術上雖然可以實現,但首先是費用昂貴,其次是“預告疾病”的形式也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
第三個方法是吃藥,或者說吃補品。現在市面上大概有兩種,一種能幫人延緩衰老、重新激活細胞活力,但這種藥物沒有做過臨床試驗,所以只能作為健康補劑,不能算真正的藥;另一種可以幫助人激活大腦細胞,但成分和功能性飲料差不多,有人服用后感覺大腦好像確實靈活了,但科學研究表明,這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應”,不一定是藥物本身的效果。所以,這兩種藥物,目前都沒有被科學辦法證明有效。
第四個方法是高科技節食。有實驗表明,如果減少卡路里的攝入,一周有幾天不吃飯只喝水,有助于延長人類的壽命。但是,定期節食對健康的好處,到底是因為減少了因肥胖引發各種疾病的風險,還是來自于健康細胞的再生,其實并不明確,而且就算有作用,也是相當有限的。
總的來說,這些方法要么不太靠譜,要么代價太昂貴。那么,我們普通人想要長壽有沒有什么切實可行的方法呢?
現在看來,端粒理論最靠譜。
如果你喜歡思考,請繼續閱讀“端粒的故事”,大概需要5分鐘。
為什么端粒理論最靠譜呢?因為,端粒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獎。
科學家早在40年前就知道端粒的存在,但端粒理論得到科學界的認可卻是在2009年——分子生物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因其對端粒的研究而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幸運的是,布萊克本在今年1月出版的《端粒效應》(The Telomere Effect: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Living Younger, Healthier, Longer )一書中詳細介紹了端粒理論。至此,端粒理論才正式被普通大眾理解。
簡單的說,《端粒效應》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深入解析了衰老的秘密。這本書將一次性地改變你對“衰老”的認識,而且有可能深刻影響你未來的生活。
端粒效應是什么?
想要真正理解衰老,我們需要分子生物學。人之所以變老,是因為身上的某些細胞不再更新了。
有個著名的哲學典故,說從前有一條船,你每天換一個零部件,直到把船的所有部分都替換成新的 —— 那請問,這條船還是原來的船嗎?
人體差不多就是這條船。我們身體的各個地方都有細胞在不斷地被更新替換,表面看來人還是這個人,但是細胞都已經換過好多遍。等于說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幾乎就是一個新人。如果能這么一直保持更新,你就不會老。
細胞是通過分裂更新的。問題就在于,有些細胞只能分裂這么多次。一定次數之后,這個細胞就不再更新了,它會失去作用,它對應的組織就會衰老,人就老了。
那為什么會有這個分裂次數的限制呢?原理就在于“端粒”。
咱們先復習一下最簡單的中學生物知識。人體的每個細胞里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包含一個人的完整遺傳信息,它是由 DNA 和蛋白質組成。DNA 代表遺傳信息編碼,是堿基對組成的雙螺旋結構。所謂基因,就是染色體上一段一段的 DNA 序列。我們還知道,DNA 的堿基一共有四種,分別是 A、T、C、G,其中 A 總是和 T 配對,C 總是和 G 配對。
“端粒”,就是染色體末端的 DNA 序列。端粒上的 DNA 不參與編碼,序列固定不變,一條鏈總是 TTAGGG 循環,配對的另一條鏈總是 AATCCC 循環 ——
如果這個圖像不太好理解,你可以把染色體想象成一根鞋帶,而端粒就是鞋帶的塑料頭兒,把鞋帶末端給包起來 ——
每一次細胞分裂都要復制染色體。每次復制染色體的時候,端粒內側的 DNA 是全面復制,但是端粒那一段的 DNA,每次都會少一點。這就是說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變短一點。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對染色體的保護作用就沒有了,染色體就不能正常復制,細胞就不能分裂了。
因此,人變老的本質原因是端粒變短了。一個典型的人,從出生開始,年齡越大的人端粒就越短,剛出生時候的端粒長度是一萬個堿基對,到35歲的時候就剩下7500個,到60歲就剩下4800個。75歲的人平均端粒長度達到最短,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年齡。
但有意思的是,研究發現,人過了75歲以后,反而是年齡越大的人端粒越長。這又是為什么呢?這就是“幸存者偏誤”。因為,只有端粒足夠長的人,才能活過75歲??赡苁腔蚝?,也可能是別的原因,總之長壽老人的端粒都特別長。
事實上,每個人的端粒變短速度不一樣,所以每個人衰老的速度不一樣。有個13歲的小女孩,滿頭白發,步履蹣跚,各項生理機能都退化了。結果一查,一個特殊基因導致的端粒失調。她的身份證年齡很小,但她的身體已經是一個老人。
端粒的故事講到這里,你一定很困惑,到底怎樣才能減緩端粒變短的速度呢?
不著急,布萊克本還有一個更大的好消息 —— 端粒其實是可以再次變長的。
1984年,布萊克本偶然在實驗室發現,端粒有時候不但沒縮短,反而還變長了一點。布萊克本趕緊尋找端粒增長的機制,很快她的一個學生就分離出來一種酶 ——他們把它命名為“端粒酶”。
布萊克本發現,人體中本來就有端粒酶。端粒酶的核心作用就是延長端粒,從而維持端粒在復制分裂中保持一定的長度。端粒可以從端粒酶中吸收 DNA,從而減緩變短,甚至實現增長。
簡單的說,只要有充足的端粒酶,細胞就能一直分裂下去。問題就在于,人體中端粒酶的活性經常不足。
那你可能馬上就想到一個問題 —— 我如果吃點什么能加強端粒酶的藥,不就逆轉衰老了嗎?
好消息是,這樣的藥的確存在,而且現在有賣的。但是布萊克本警告說,你不應該吃這個藥。端粒酶如果過多,某些原本不該繼續分裂的細胞也會繼續分裂 —— 癌癥就是這么來的。端粒酶不足,人會變老;端粒酶過多,人會得癌癥。
研究發現,只有靠人體自身機能產生端粒酶,才能剛好控制在危險線以下,不導致癌癥。
我們再回到剛開始的問題——我們普通人想要長壽有沒有什么切實可行的方法呢?
現在這個問題變成了:到底什么東西影響了人體自身的端粒酶?
如果說,布萊克本是這個故事里的英雄,那么這個英雄也應該有一個助手,否則就太孤獨了不是嗎?
英雄的助手就是,這本書的第二作者艾培爾。她本來就是一個從事心理壓力研究的學者。她在研究中注意到一個現象,那些長期照顧家里生病的孩子的媽媽們,看上去都老得特別快??磥硭坪跏巧顗毫е铝俗兝?。
艾培爾聽說了布萊克本關于端粒的研究,她聯系布萊克本,說你能不能測量一下這些媽媽們的端粒長度。布萊克本這時候正好在想辦法研究有什么外界因素能影響端粒長度,兩人一拍即合。
她們找到很多長期照顧患病孩子的媽媽,做了端粒測量,然后她們發現三個事實。
第一,總體來說,一個母親照顧孩子的時間越長,她的端粒長度就越短。
第二,那些感受自己照顧孩子的壓力特別大的母親們,端粒是最短的。
第三,這些感受到壓力最大的母親,她們的端粒酶的活性也是最差的。
可是也有一些母親,照顧孩子時間很長,但是端粒似乎也沒有縮短太多。這是怎么回事呢?關鍵在于你“感覺到”自己承擔了多大的生活壓力。
所以,為什么有的人老得快,有的人老得慢?基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生活壓力。感受到生活的壓力,會惡化端粒酶,加劇端粒變短,從而加劇衰老。
可是人生難免都有壓力。那怎么辦呢?
艾培爾的任務,恰恰就是告訴我們應該怎么面對壓力 —— 或者說,怎么“感受”壓力。
另外,我還注意到一個消息:
“人類長壽公司”(Human Longevity)根據他們對于數萬人的醫療數據(包括基因數據)的研究發現,衰老才是導致癌變的最主要原因,而遺傳因素(DNA缺陷)只占到5%,遠比人們過去想象的要小很多。因此,他們提出防治癌癥的關鍵在于抗衰老。
而布萊克本在《端粒效應》一書中對癌癥的表述是:
端粒酶如果過多,某些原本不該繼續分裂的細胞也會繼續分裂 —— 癌癥就是這么來的。端粒酶不足,人會變老;端粒酶過多,人會得癌癥。
我相信,你會有自已的判斷。咱們下次再說 ……
【推薦閱讀】
1.健身原理 | 人體是一個“反脆弱系統”
2.科學運動清單 | 5個簡單高效的運動
3.減肥清單 | 哪里胖才是真的胖?
4.減肥清單 | 節食減肥根本不靠譜
5.營養學清單 | 肥胖是因為你不會吃
6.長壽清單2 | 成也壓力,敗也壓力【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