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玉《陽明心學》的學習心得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他是浙江余姚人,明朝著名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同時也是『心學』的創立者。
在我們中華古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上,能夠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件同時做到,三個方面全部都能立起來的人,有,但確實不多,王陽明應該算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很小的時候,王陽明便胸懷大志,以『正身修心,平治天下』為己任。
青年的時候,王陽明開始步入仕途,得罪了當時權傾朝野的一個宦官叫劉瑾,因為王陽明的原故,劉瑾的名字現在也廣為人知。被打了40大棍,并貶職到偏遠山區,貴州龍場做了個驛站的小頭目。貴州龍場是一個環境非常惡劣的地方,居無定所,三餐難以為繼,而且民風彪悍,在龍場任職期間其間,盡管環境惡劣,生活都難以為繼。
但王陽明依然以堅定的求道精神,克服種種困難,立志修身傳道不已。其中很好玩的一點就是王陽明的住所,是他給自己做了一個棺材,他每天晚上就睡在棺材里面,棺材不蓋蓋,終于在一個夜晚領會了格物致知的要領,洞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徹悟了知行合一這種天地間的終極智慧。從而創立了影響后世至今的一門學說,《陽明心學》。
一介書生,領兵打仗平定叛亂,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擁這樣傳奇性的人生,并創立了輝照日月的心學
從此,『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知行合一』這十二個大字一直閃耀在思想、軍事、政治乃是哲學的夜空,經久不衰。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心學呢,因為在生活中,心學是最簡單有效的修行方法。最為經典的4句話: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我們每個人都期望自己能心想事成,多少身心靈的法門也都推崇這點,那么生活中怎樣才能做到呢?
『無善無惡心之體』,是說所有一切的發生都沒有惡,每一個事件,每一縷情緒,所有一切的發生都是提示。這里的善惡不僅僅是我們常常認為的善行和惡行,主要是說評判的意思。外部世界是遵循心靈法則(潛意識的結構模式)構建起來的,這是心靈結構運行的本質規律,就像看不見的手。你信與不信他就在那里。我們在生活也會發現為什么一遇到類似的事,我們的那個模式就跳出來了,類似的感受就出來了,這也是佛家講的習性。
心想事成,我們很多時候要求的心想事成只不過是「腦」想事成,或者是「思」想事成。其實心想事成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你的心本身就透過你創造了整個世界,是你所知所感的世界。想好事能成,想壞事也能成,哎呀,那我就天天想好事好了,不想壞事,這樣就能天天幸福,就像成功學那樣,每天念叨我是光 我是愛。
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曾經每天這樣斗志昂揚的鼓勵自己。
心的能量透過信念呈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外部事件是你內在情緒和感受創造出來使你來感受的,唯有你自己感受是最真實的。
行為-->動機-->情緒和感受-->信念結構模式-->核心信念
信念想法先建立,情緒感受跟著來,每個行為背后都有個信念。
反過來,行為又強化了核心信念。
那些只倡導正面性的想法,正能量的書籍有時候也是有益,但這些書沒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所有的人都在以正向的話語來激勵自己,其實只是幫助到了那些恰好需要,只要正向的語言能量的激勵的就足以的人。如果你恰恰是需要面對自己一點負面情緒的話,就會發現對于你個別性的狀況,成功心理學并不能給您提供解決方案。
陽明心學體系中,真正需要我們關注的就是信念,情緒感受和動機。知為本,行為莫,知行本為一體。每天從生活中,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受,非常非常重要。無論你設定什么樣的目的地,以什么樣的方式前行,最終你都會走到你想去的地方,你一路行走的生命狀態決定權在你的手里。
你在這個世界呈現的所有實相,都是自己創造的結果,請牢記是你自己設計的劇本情節,選擇改寫的權利就在你的手里。
你比你想象的要糟糕得多,那么你也比你想象的強大得多得多!
信念先建立,證據才會很配合的出現。
要改變是要不來的,改變一定是自然地出現。讓那份內在的喜悅自然而然的流淌出來,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是奇跡的展現。
祝福大家擁有美好的一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