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自從有了球球,并開始研究育兒問題后,球爸經常混跡其中,一方面是為了搜集素材,另一方面,也是警醒自己,別成了孩子的禍害。
雖然這個名字嚇人,但深入后發現,很多父母給孩子造成的傷害,真是觸目驚心。這其中有不少,都是對孩子,打著愛的名義的控制。
我在日記里回憶小學時的小偷小摸惡習,當然初中后就改了,寫我內心悔恨之類的,我父母偷看日記大吃一驚,怕我誤入歧途,竟然告訴老師,老師讓好學生暗示開導我別太自責,結果這事泄露,全校都知道,從此被戴上賊帽子,名聲臭了。我卻被蒙在鼓里……
——作者ID: 被父母害慘的人
養了寵物才知道,所謂撫養不是恩情,只是互相陪伴和負責而已,對孩子也是一樣,所以扯什么恩情,不想養孩子就別養,養的扭扭捏捏還扯恩情很討厭
——ID:浪里小白龍
看到這里人的童年血淚史,再結合平時球爸搜集的案例,可以斷言,90%的親子問題,都歸結為一個原因,就是父母習慣,以著愛的名義的對孩子進行控制。
而剩下的10%,基本都是屬于病態的家庭價值觀問題,什么重男輕女,暴力傾向,家庭離異等。
所以說,在中國正常家庭中,幾乎100%的親子問題,都是源于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控制。
父母為什么有這么強的控制欲,我大概總結了三條:
原因1、控制是一種低成本的教育手段
原因2、中國父母從小的心理創傷造成的后遺癥
原因3、來自社會的焦慮
對于“原因2”和“原因3”成因和背景相當復雜,不是幾千字文章可以講清楚的,特別是“原因2”,建議大家可以看看武志紅老師的新書《巨嬰國》。如果沒時間看,球爸后面也會對這本書寫寫自己的讀書心得。
今天,我想比較重點的談談“原因1”作為一種低成本的教育手段,它到底是怎么來的,而且這種廉價的教育,到底對孩子,有用嗎?
之所以說,控制是一種低成本的教育手段,在于,它是跳過過程,直接指向結果的一種做法。
孩子成績不好,就逼他們把成績搞上去;孩子不愛吃飯,就逼他們吃飯;孩子不聽話,就強行讓他們聽你的話……這種做法,簡單粗暴而且直接,更重要的是,絕對見效快,孩子迅速就能服從。
但俗話說“便宜沒好貨”,這種見效快的方法,副作用也是極大的,在《無條件養育》這本書里,證明這種被壓制的服從,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后果。極度順從和極度反抗。
通過研究表面,極度順從的孩子,付出了在自立,社交能力,學習能力的代價,也就是他們不自信。而極度反抗的孩子,也更容易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因為他們就是這樣被對待的)。
當然,球爸今天并不是想研究這種廉價教育的后果,而是想知道,它是怎么在父母身上發生的?
作為習慣“控制教育”的父母,當孩子發生他們認為的“問題”時,他們天然會忽略,“為什么孩子會這樣?”,而是直接用孩子的行為,給他們貼上標簽“調皮”,“撒謊”,“懶惰”,“笨”……
為什么他們會忽略探索原因,而直接得出結論呢,因為父母往往會對孩子有三種假設:
1、孩子內心住著一個小惡魔。
父母常常認為,孩子內心有一個小惡魔,它控制著孩子貪婪,懶惰,愚蠢這些負面的思想,如果我們縱容或者不理會這個惡魔,它就會控制孩子,讓它占據整個孩子的內心,讓他們變成一個壞孩子。
我忘了是哪位心理學家說過“孩子幾乎所有行為動機,都是為了獲得父母的愛”。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對他們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孩子對父母的重要性,他們需要父母的養育和照顧,才能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所以他們要不斷的確認,父母是愛他們的,不會拋棄他們的,甚至是用一些搗亂的手段。
記得應該是我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跟父母出去逛街。因為那時候,父親經常出差,在家時間少,那天我就特別想跟父親親近一些。在一個柜臺前,父親跟營業員討價還價買東西的時候,我在后面猛地撞了一下,但結果把父親撞了個趔趄,差點撞碎他身前的玻璃柜臺,父親干脆利落的反手就給了我一巴掌……這在我看來,我的行為,是想引起父親注意和表示親近的行為,但在父親眼里,我就是搗亂。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都是因為孩子想獲得我們的關注和愛。
有個媽媽也曾跟我分享他們家孩子的事兒。她們家小兒子出生以后,三歲大的女兒就總愛搗亂,能夠自己吃飯也不吃了,非要大人喂,能夠自己走路也不走了,要大人抱。批評她幾次,她還鬧脾氣,有一次弟弟已經睡了,她在客廳突然大吵大鬧,把弟弟也給吵醒了。
但實際跟她聊過后,才發現,這不是孩子在跟你搗亂,而是姐姐害怕弟弟搶走了父母對她的愛,所以她要讓用讓父母喂飯,包包的方式,確認父母還是愛她的,而這時父母要做的不是對姐姐管教,反而是給姐姐更多的愛,讓她有更滿足的安全感。
所以不是孩子心里有惡魔,他們只是單純的小天使而已。
2、孩子“不懂事”
“不懂事”是父母對孩子的經典評價,孩子不懂社會的規矩是什么,所以犯了錯,這時候就要通過“教育”的方式,讓他們“懂事”。
很多時候,小孩子不懂社會規則,往往是沒有建立“邊界意識”,他們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區別在哪。特別是在嬰兒期,他們認為,全世界都是他們的,他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實際是父母提供給他們的),所以也不知道,別人(無論成人還是他們的同齡人)也是跟他一樣,是獨立的個體,需要被尊重。
按道理說,這種“唯我獨尊”的意識,隨著邊界感的建立,而慢慢消失。但實際上,這方面在我們中國傳統教育并不存在。
我們的傳統教育是“規則教育”,什么三綱五常,君子六義,小學生行為規范……“規則教育”本質就是直接灌輸到大腦里的,告訴你該怎么干,而不告訴你為什么?
但在傳統道德教育不受重視的今天,現代教育又忽視“邊界”的建立,孩子,甚至很多大人都不知道,何為“邊界”,何為“尊重”。
3、孩子就應該給我“跪著”
其實不止對孩子,應該說,因為中國傳統教育中,就是缺乏用傾聽,公情能力,所以我們的交流,往往沒有平等的基礎。
高曉松曾經說過,我們這個民族,要么你給我跪著,要么我給你跪著,就不會平等的交流。
我們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兩個有意見沖突的人,通常都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解決方案要么你聽我的,要么我聽你的,幾乎很少能傾聽對方,商量一個大家都滿意的方案。
父母對孩子,習慣認為“我們能看透孩子的一切”,所以沒有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可能。對孩子,大人總是扮演高高在上的角色,用自己的臆想來給孩子的行為,下定論。
別把孩子當作我們生命的延續
球爸其實對什么,“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這句話,超級反感。他讓我們認為,孩子就是我們的附屬,他們應該沿著我們的生命和希望去成長。
但孩子應該有他自己的生命,他們不是我們的延續。
有天,看到電視里短道速滑接力的比賽視頻,里面前一個選手像后一個選手交棒的動作,突然讓我意識到,這不就應該我所認同的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嗎?
當前一個選手到達時,他把之前比賽留下的勢能,通過一推,全部交給后面的選手。這一推就像是整個養育過程一樣,給了孩子一個基本的成長環境。孩子獲得這個勢能后,可以奮力向前,但他后面要怎么滑,都只能由他自己決定。
我們和孩子也一樣,父母并不高高在上,父母只是一個早出發的選手而已,父母只能靠自己過去的經驗,幫孩子起步(身體,思想,道德……),而后面的路,并不應該受父母控制,而是需要孩子自己選擇。
我們的愛是讓孩子自由的做自己,而不是為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