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來就有兩個耳朵,一張嘴巴,就注定了我們要多聽少說。
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你真的會聽么?
最近發現了一門微課程,教我們如何去積極聆聽
,感覺很不錯。通過了10天10封郵件的內容,作者基本上將積極聆聽的內容寫的非常體系化了。現將我學習到的內容做一次總結,如有遺漏還請海涵。
作者從以下幾個角度給了我們一些建議,去幫助我們做到積極聆聽這個效果。
- 安靜、不打斷的聽別人說完
- 保持內心寧靜
- 保持好奇心
- 學會提問
- 重復問題
- 引發共鳴
1. 安靜,不打斷的聽別人說完
這條是所有聆聽(不僅僅是積極聆聽)的基礎。打斷別人說話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也是所有對話的大忌。
在我們聆聽的過程中,我們要盡量保持沒有預設立場的聽。即使對方與你的觀點南轅北轍,你也要讓對方發表出不通的聲音,保證對方的觀點被告知。而后才是你去進一步詢問他的觀點背后的故事的時候。
這條是所有聆聽與溝通的基礎。
2. 保持內心寧靜
這條是對上一條的擴展。要知道我們的大腦是持續運作的,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是無意識運作的產物,自然就會有一些噪聲
產生。此處噪聲是來自于大腦深層次的噪聲,可以理解為所有對清醒意識下的干擾。這類噪聲會非常多,我們要學會在使用寧靜來填充大腦,學會與噪聲共處。學會與噪聲共處的方法之一就是冥想
。
3. 保持好奇心
你還記得你上一次向別人提問是什么時候?你想過為什么么?
因為我們認為我們“長大了”,所以都懂了,不需要再去詢問別人意見了,不需要再向別人學習了。
不要急著否認,認真去思考一下吧。
為什么我們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到“不懂就問”?為什么現在就不行??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句話不該僅僅是一個口號。我們在聆聽的過程中,對不懂的事情,及時提出我們的疑問,不僅可以讓對方確認我們是在認真的聽,而且還能讓我們在提問的過程中,進一步對對方的話進行理解,降低了噪聲,提高了理解,保證了溝通的效果。別忘了,聆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理解。
這個世界,有太多我們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我們要從內心承認自己的不知道,不能帶有預設立場去聆聽。我們要時時刻刻將學習二字掛在心間,將我們心中那半杯水倒掉,以一個空杯去迎接新的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更多!
4. 學會提問
上面說的保持好奇心的一個方法就是及時提問。但是提問也是有技巧的。很多人看似提了很多問題,但其實并不能收集到需要的答案,或者不能正確引導回答問題者深層次的回答。
在這里給出幾個提問題的技巧:
- 避免YES/NO的問題,多使用開放式問題;
- 學會深入提問
- 增強觀察
先說第一條。很多人喜歡讓對方做選擇題:要么Yes,要么No。其實這種情況下,我們已經有了一個預設立場了,而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容易被我們引導,從而得到我們想要,卻不是真實情況的回答。所以我們盡可能不要使用YES/NO的問題,而是多用開放式問題。如果有必須要問的問題,可以追問一句您這么選擇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樣子就可以從YES/NO的問題拉回到開放式問題,從而避免對方隨便選一個
的心態。
此處還有一個小技巧,看似是一個矛盾的技巧,那就是不要事先準備問題。有些人在溝通時或者聆聽前,會提前準備一些問題提問。但這不能幫你更好的去聆聽。因為你不能預期對方會說什么,如果有了預先準備的問題,很有可能你只會關注你的問題,而放棄對對方話語的聆聽和理解,從而與我們的預期背道而馳。
再說第二條。所謂學會深入提問,我個人覺得做到最好的就是蔡康永
。所謂交淺言深是個很難的事情。畢竟人類都是會趨向于自我保護,所以一般情況下的回答都會比較通用。比如你問他“這家飯好不好吃啊?”“還行。”像這種問題和回答,一點用的沒有。
所以在遇到一些通用的回答時,我們可以將這個回答與對方接合在一起。比如一個較常用的問題就是“那這個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你記憶最深的是什么事情?”
”我十歲那年,父親給了我10000塊錢的壓歲錢。“——廢話,小孩子都喜歡錢嘛
“那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嗯,別跟我來通用的,給我說說和你的關系!
再說第三條。在不同的場景下,同樣的文字,配合不同的語氣(包括斷句)和肢體語言,就能表達出完全不同的含義。比如下面兩句話:
冬天:衣服是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天:衣服是能穿多少穿多少
看,完全一樣的文字,只是語氣(包括斷句、重音)等不同,就能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所以我們在聆聽的時候,不僅僅要聽對方的文字,還需要理解對方的短語、重音、肢體語言(尤其是眼神和手的動作),從而得到對方真實的想法。
5. 重復問題
聆聽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所以我們也會在聆聽過程中,接受一些對方的問題。為了更好的有個交流過程,我們也需要對問題進行復述。
復述問題,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問題,同時將提問過程中的噪聲降低,從而保證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對方需要聆聽的答案。
6. 引發共鳴
聆聽還有一個技巧就是,要引發對方的共鳴。
對方與你溝通或者傾訴時,一定是帶著一定的情緒和狀態來溝通,那么如果我們能從對方角度去感受他現在(至少是說話時)的狀態,從而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站在對方的鞋子里)去理解對方的話。
當我們可以理解對方的情緒之后,我們就可以與對方產生一定的共鳴。因為我們理解了對方的感受,也從對方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當我們以這種心態溝通時,對方會有“竟然和我想法一樣”這種感覺,從而在對方內心產生“他很懂我”的感覺。此時,我們就可以讓對方對我們打開心扉,說出很多平常不會說的話。
共鳴的力量,很強大。
幾個練習
記者游戲。
作法:和另一個朋友,互相采訪一下后,然后角色互換,由你來介紹對方的角色。
解讀:這個游戲是為了讓你更有目的性的溝通。這個游戲中,你要扮演的是對方的角色,所以你會更有動力去聆聽并記住對方的信息。
眼神交匯
作法:與一個朋友,眼神對視,然后判斷對方當前的情緒。
解讀:和對方溝通交流時,眼神是最能體現對方當前感受的窗戶。所以本游戲是練習通過查看對方眼神,理解對方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