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3D打印、虛擬現實等高新科技加速推動第四次產業革命。為了跟上時代發展,進入新興產業,勝任新的工作。我們團隊將會討論簡單研究“大數據:技術、產業與管理”。
一、分別引發四次產業革命的關鍵技術
(一)第一次產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蒸汽機
? ? ?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二)第二次產業革命(1870年~1914年)——電力技術
? ? ? ? 第二次產業革命,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
第二次產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器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迅速發展。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 ? ?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制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制成一部發電機,后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
(三)第三次產業革命(1950-)——信息技術
? ? ? ?第三次產業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 ? ? 第三次產業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這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四)第四次產業革命(現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
? ? ?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隨著互聯網應用開始轉向各行業領域,全球經濟加速以資訊技術為基礎發展經濟活動,即數位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其中新技術集中于物聯網、自主駕駛汽車、人工智慧、機器人、3D列印、區塊鏈及生物技術等。
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大數據重視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其價值大小重在挖掘,必將顛覆諸多傳統,具有篩選和預測功能。作為信息時代又一次偉大的技術變革,大數據將如同互聯網一樣,使人類的生活及理解世界的方式發生顛覆性的改變。從國家治理,到企業決策,再至個人生活服務,大數據都將以其巨大能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工作與思維。因此,研究者們認為:“大數據,正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p>
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一)第四次產業革命是什么
? ? ? 前三次的工業革命的代表比較單一,分別是蒸汽機、電力及信息技術。這一次,代表似乎有點多。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數字化和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技術快速發展為驅動力,以物理類、數字類和生物類門類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其中物理類技術以以無人駕駛交通工具、3D打印、高級機器人和新材料技術為代表;信息類數字類技術以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共享經濟為代表;生物類技術以生物基因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為代表,三者之間協同整合,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 ? ?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礎有三點:一是互聯網無處不在,移動性不斷提高。二是傳感器變得越來越小,性能更強,成本更低,使用更廣泛。三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嶄露頭角??藙谒埂な┩卟家苍跁小兜谒拇喂I革命:轉型的力量》使用了大量篇幅,介紹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可能發生的23項變革,包括可植入技術、萬物互聯、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區塊鏈、3D打印技術,甚至人類定制和神經技術的應用。所有23項技術中,大多已經進行了研發和測試,各種技術的應用前景非??捎^。
(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投資與機遇
? ? ? 博時產業新動力基金的基金經理蘭喬認為,工業4.0的實質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找到了一組對話:
對話:
如此巨大的資本市場,國內機構該如何圍繞工業4.0展開投資策略呢?《CM華夏理財》與博時工業4.0與博時產業新動力基金的基金經理蔡濱,一起對話工業4.0時代的投資與機遇。
CM:工業4.0這次的革命,中國有沒有機會彎道超車,成為世界制造的第一?
蔡濱:中國現在有很強的工程紅利,例如高鐵、核電的再出口;電子消費品比如手機,大約三分之二是中國制造。這些都是我們現有的優勢。當然,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突破創新,包括芯片和新材料等。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資本紅利。中國現在的儲蓄和美元儲備相對較多,估值也比較高。中國在過去幾年是買礦買油,現在是買技術、買產品、買人才,我們有迫切的需求。所以對工業4.0這條道路,包括“中國制造2025”我是很有信心的,這也是我管理的基金的設計初衷。
CM: 怎樣圍繞工業4.0展開投資策略?
蔡濱:工業4.0所涵蓋的方向比較廣泛,對于我們管理的博時工業4.0基金來說,重點是做行業和公司的選擇,選最好的行業和行業中成長最快的公司。在投資方向選擇上,第一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大方向,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第二是國家戰略重點發展的行業,包括高端裝備制造業、軍工、航天航空等。第三是高成長的、未來有很大空間的行業,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等。另外,在“中國制造2025”之前,我國提出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而且還有一些量化的指標。比如到2020年,這些新興產業占GDP比例要達到15%,類似這樣的指標很多。這些行業也是投資的重點。
CM:投資方向上會更多偏向創業板嗎?
蔡濱:其實,在基金投資來看,我們并不簡單地區分創業板與主板,在我們看來,這只是它上市的一個渠道,投資最終還是要看標的。我們的初衷,就是把錢投到有前途的行業和公司。創業板的估值整體較主板來說比較高,但企業估值只是一個靜態指標,不能簡單地說一百倍就貴,還是要看企業未來每年的業績增長及市場空間。
回到持倉來說,我們現在的主要投資方向依舊是制造業、國防軍工及計算機通信行業,“中國制造2025”同時包括很多新興行業,這也是我們的投資方向,資本的作用是做資源配置,把資金投入到未來有前途的行業幫助他們成長。
CM:對國內股市未來怎么看?
蔡濱:我對市場還是偏樂觀的看法,畢竟已經回調了這么多,大的藍籌估值已經與國際接軌,新興的行業還是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從企業案例角度分析,國內還是有很多好企業的,我也建議大家去企業實際看一看。
(三)第四次工業革命新舊技術的更替交換
1.人工智能
以人工智能為例,蘋果手機Siri語音控制系統通過預設答案及網絡搜索手段實現了初步智能應用。但參加達沃斯年會的科技界人士預測,未來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實現理解語言、讀懂文件、自我學習甚至情感理解。
美國臉書公司設在達沃斯的互動體驗區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社交媒體中的應用,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識別照片主體、人物甚至城市地標,不但能為盲人語音讀圖,用戶還可根據識別的對錯給予反饋,幫助提高技術準確率。
2.虛擬現實
? ? ? 世界經濟論壇會場內,關于腦科學、降低碳排放技術、人類與機器的討論會如火如荼,一部名為《碰撞》的虛擬現實紀錄片吸引了大量政商界精英。
據介紹,制片方用16臺特殊攝像機在澳大利亞大沙沙漠進行了7天全方位拍攝,隨后歷時數月將所有影像剪輯成片。體驗者將智能手機放入虛擬現實眼罩中作為顯示屏,便能獲得“浸入式”的實景體驗,無論低頭、仰望或環顧四周,皆有身臨現場之感。
這部由三星公司生產的“Gear VR”虛擬現實眼罩售價僅為100美元。虛擬現實紀錄片帶來的震撼觀感,徹底超越了傳統的屏幕界限,有望對電影、電視產業帶來顛覆式改變。此外,虛擬現實技術還可在軍事模擬訓練、遠程教育等領域大展拳腳。
3.區塊鏈
? ? ? ? 數字革命正在徹底改變個人與機構之間的互動與協作方式。比如,常被稱作“已分配分類賬”的區塊鏈就是一種十分安全的交易協議。在區塊鏈中,任何交易在獲得記錄和批準之前,都必須先由一組電腦進行集體核查。區塊鏈采用的技術無須尋找保管人或中央分類賬等中立部門作為中介,通過促成互不認識(沒有信任基礎)的人進行協作,從而建立信用。從本質而言,區塊鏈是一種共享、可編程、安全、可信的分類賬,任何單一用戶都無法控制它,但是所有人都能監督它。區塊鏈技術現在可記錄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財務交易,未來將能為各類事務提供登記服務,包括出生證明、死亡證明、所有權證明、結婚證、學歷證明、保險權益證明、醫療程序和投票等等。從本質上來說,但凡可以用代碼表達的交易都可以用區塊鏈的應用潛力。
? ? ? 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各類平臺在技術的支持下,使得共享經濟成為可能。這些平臺只需用智能手機就可以輕松使用,將人員、資產和數據匯集到一起,創造出全新的商品和服務消費方式。它們降低了企業和個人創造財富的門檻,也改變了個人環境和職業環境。
4.3D打印
? ? ? ?3D打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際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紙層疊等技術的最新快速成型裝置。它與普通打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機內裝有液體或粉末等“打印材料”,與電腦連接后,通過電腦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計算機上的藍圖變成實物。這打印技術稱為3D立體打印技術。
? ? ? ?3D打印技術又名增材制造,根據數字三維圖像或模型,一層一層地打印出實物,顛覆了古往今來的減材制造的方法。3D打印可以量身定制地打印產品。隨著體積、成本和生產速度方面的限制被逐漸打破,3D打印的應用范圍將會更加廣闊, 比如打印集成電子元件,甚至打印人體細胞和器官。
5.物聯網
? ? ? 有時候也稱萬物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聯結物理應用與數字應用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簡言之,物聯網是借助互聯技術和各類平臺,在物(包括產品、服務與地點等)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關系。
? ? ? 傳感器以及其他可將物理世界中的物品和虛擬網絡接連起來的各種方式,有利于我們對資產和活動進行監督和優化,從而徹底改變供應鏈管理方式。這一過程會給各行各業帶來革命性影響。以在物聯網中廣泛應用的遠程監控為例。如今,所有包裹、貨盤、集裝箱都可以安裝傳感器——信號發生器或射頻識別標簽,有了它們,企業便可以對物品在供應鏈中的移動情況進行追蹤,包括追蹤其實際性能和使用情況等信息。同理,顧客也可以對待收包裹和文件進行持續(幾乎是實時的)追蹤。對于經營復雜長線供應鏈的企業而言,這無疑具有變革性的意義。
6.生物科技
? ? ? 當前,基因突變與某些疾病的關系仍然神秘未知,超級計算可在基因測序、尋找問題基因突變及開發精確藥物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未來基因工程技術進一步升級,將有望通過修改基因回避疑難雜癥。同時基因測序的成本和難度在下降。過去,“人類基因組項目”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才完成,耗資高達27億美元。今天,一個基因組的排序僅需數小時便可完成,花費不超過1000美元。隨著計算能力的提高,科學家們再也不需要反復試錯,他們可以直接測試特定的基因變異會引起哪些癥狀和疾病。如果我們能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確定一個人的基因構成,就會徹底變革個性化醫療和治療效果,實現精準治療。如今,IBM公司的華生超級計算機系統能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將癌癥患者的病史與治療史、掃描件和基因數據與全球幾乎所有的最新醫學知識進行比對,進而提出個性化的治療建議。
? ? ? 基因編輯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蚓庉嫾夹g可幫助人們創造出轉基因動植物,改良成年有機體(包括人類)的細胞,實際上,它可以應用于一切類型的細胞。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基因工程相比,基因編輯技術更精確、更高效,也更容易應用。該技術可以用于改良動物的基因,以降低飼養成本、或更好地適應當地條件,還可以培育出能耐受極端溫度或干旱的糧食作物。如今在可存活胚胎內精準操縱給人類基因組比過去容易得多。這意味著,未來很可能誕生一些認為設計出來的嬰兒,他們擁有某些特質或對某些疾病有免疫力。
三、 產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一)第一次產業(工業)革命的影響
? ?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
(二)第二次產業革命的影響
? ? ? 第二次產業革命使得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社會生產中具有支配力的部門,在工業生產中居主導地位。重化工業部門企業生產社會化水平高,必須具備較大的經濟規模,才能獲得規模經濟,因此,往往需要巨額資本。而單個私人資本對此又無能為力。在競爭和信用杠桿的作用下,企業通過股份公司以及企業購并推動了主要重化工業部門的資本集中和生產集中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大企業時代,出現了以財團和財閥為中心的大企業、國際聯合企業、跨國公司等。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與產業組織變化
? ?產業邊界模糊化。從二、三產業關系來看,由于制造業的生產制造主要由高效率、高智能的新型裝備完成,與制造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制造業的主要業態,制造業企業的主要業務將是研發、設計、IT、物流和市場營銷等,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更為重要的是,為了及時對市場需求迅速做出反應,要求制造業和服務業進行更為深度的融合,包括空間上更為集中,以及二、三產業的界線模糊化。從就業結構上講,一方面,由于生產環節大量使用新型裝備替代勞動力,使得制造業環節的勞動力需求絕對減少;另一方面,制造業的主要就業群體將是為制造業提供服務支持的專業人士,這就使得二、三產業的相對就業結構朝著服務業就業人口比重增長方面發展。在這樣的產業發展趨勢下,低技能的生產工人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下降,高技能的專業服務提供者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加?! ?/p>
? ? ? 產業組織網絡化。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和市場中,企業通過網絡,跨越邊界與環境相聯系已成為最經常、最普遍的現象。一方面,企業將內部縱向鏈條上的生產過程分離出去,或者說從價值鏈體系的某些階段撤離出來,轉而依靠外部供應商來供應所需的產品、支持服務或職能活動,形成縱向分離。另一方面,原有的競爭對手,或者不同產業的企業都因為技術、產品或業務的橫向聯系形成新型競爭協同的網絡關系。企業外部邊界模糊使得組織與外部市場聯系在一起,把整個組織的觸角伸到了市場的各個角落。與網絡化相對應的是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扁平化,結構層次精簡,淡化組織中的等級制度,使結構富有彈性,從而有利于信息的傳遞?! ?/p>
產業集群虛擬化。基于特定地理范圍的產業集群,極大地影響著產業的空間布局及競爭優勢。而今后借助發達的信息、通信手段以及網絡平臺,產業集群的集聚范圍、內容和形式會快速變化,傳統的地理集群的空間局限正被逐漸突破并形成網絡意義上的集聚,即產業集群發展的虛擬化。利用網絡經濟所創造的先進信息技術支撐系統,各類產品服務在虛擬環境下得以實現。相比傳統產業集群,虛擬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對市場和技術變化更為敏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以較低成本整合各種資源,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靈活度。這一新的資源配置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業內部組織形式,眾多中小企業會借助虛擬產業集群突破資源困境,能夠以低制造成本快速推出新產品而獲得成長。
(四)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影響
? ? ? 在供給側,許多行業都在引入新技術,以此采用全新方式滿足現有需求,極大地顛覆了當前的價值鏈。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能源行業,新型存儲和電網技術將加快行業的去中心化;3D打印技術的普及也會讓分布式制造和零部件保養變得更加便捷和便宜;實時信息和資訊將針對客戶和資產績效提供獨特見解,從而進一步強化其他技術趨勢。那些靈活的創新型競爭對手也為顛覆提供了源動力,他們利用研發、推廣、銷售和分銷領域的全球性數字平臺,以更好的質量、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價格為客戶提供價值,從而超越現有的成熟企業?! ?/p>
? ? ? 需求側的變化也在顛覆著企業:由于透明度增加、消費者參與以及新型消費行為模式的出現(這一切日益取決于對移動網絡和數據的應用),企業被迫改變其設計、推廣和交付現有的以及新的產品和服務的方式
(五)四大數據技術對組織模式的影響
? ? ? 扁平化,產業革命和大數據帶來的改變使各級管理人員獲得更多更直接的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中層管理人員的規模在不斷的縮小。組織層次相應減少,組織變得更加精簡和有效。
? ? ? 柔性化,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企業內部的知識共享要求越來越高。傳統剛性管理不適應組織發展。這種動態團隊組織結構靈活便捷,博采眾長組織得到發展
虛擬化。知識經濟時代。人工智能的發展。企業的許多傳統職能及分工游離于固定的企業系統之外。分散勞動。家庭作業成為新的工作方式。虛擬組織大量出現。各種形式的流動辦公室成為主流工作方式。
? ? ? 小型化,長期以來。很多企業一直追求組織規模。隨著科技發展。這種一味追求企業規模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壓縮企業規模??s小核算單位成為企業普遍追求的目標。同時。資產運營,委托生產等新的運作和管理模式也為企業的組織規模小型化提了基礎和條件
四、IT和大數據對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的影響
? ? ?IT和大數據引發管理和管理科學的變革,使管理在功能、組織、方法和理念上產生根本性變化,呈現新的發展。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的使用不但使得變革成為可能,并且加速了這種變革。IT和大數據不僅在于推動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更重要的是推動了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的變革。
? ? ? 大數據下的決策環境更復雜,決策時效性強,而決策知識分布更廣泛,分散式決策成為大數據下決策的主要形式。從決策權分配來看,企業決策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將決策權限分配給合適的角色。員工掌握和控制的信息量越多,理論上決策權應越大,知識與權力的匹配程度越高則組織的各項指標越好。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以“金字塔”型為代表的傳統組織結構被企業管理網絡化、權力分散化和體現人本管理的扁平化組織結構所替代。大數據時代,普通員工也擁有了決策權利,扁平化組織結構的趨勢將更明顯,決策權分配應順應這種變化。分析大數據環境對企業管理決策組織結構的新要求,基于數據的有效利用和知識的創造、吸收,研究大數據下組織結構建設措施,是大數據下企業組織創新的重要內容。
? ? ? 大數據對企業管理決策的影響巨大,大數據時代不是“我們想的是什么,而是我們知道些什么”。企業用大數據進行決策,首先要轉變思維模式,遇到重大決策時,先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再進行決策,企業管理者的思維變化也會提高企業員工利用大數據進行決策的執行力。企業管理者要真正用數據來驅動決策,基于規模龐大的數據量作出合理決策,需要很長的分析過程,企業員工用來自一線的大數據分析結果,推翻高層管理者的直覺判斷,將是企業管理決策文化的最大變革。其次是基于決策任務的決策知識的收集、創造、共享、傳遞和激勵制度,建立學習型企業文化,提高大數據下全員參與決策的能力和水平,培養基于數據進行決策的企業文化和制度,是大數據下決策的客觀要求。
? ? ? 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信息收集,加工,處理方式。運用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不僅增加了信息的處理量,也增加了信息的處理速度,并提高了其準確度。信息的傳輸能力大大加強,通過電子郵件、BBS、視頻會議等通信技術可以在同一時間將信息在整個組織范圍中擴散,而免去了中間層的上傳下達,減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間環節,這樣就弱化了中間層的管理效用,推進了企業結構的精簡。傳統的等級制度對待信息是一種保護和控制的政策,個人看成是信息的主人,其權利的大小與所擁有的信息量成正比,所以大家不愿意放棄自己對信息的控制權。然而信息的價值就在于能夠與人的能力相結合而產生有用的知識,所以使用它的人越多其產生的效用也就越大。利用信息技術建立高度共享的信息系統打破了信息的等級界限,發揮出信息的最大價值。信息技術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傳輸能力使得各管理層的內部交易成本也大大下降,從而擴大了管理的幅度。這樣一個更加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就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逐步建立了。
? ? ? 傳統的企業管理是一種集權式管理模式,企業的領導者扮演企業的指揮官角色,企業中大大小小的決策都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并且必須經過他的審批才能執行。這一是由于代理問題的存在,為了控制代理成本,企業不敢將權利過于分散化,二是由于過于分散化的權利組織形式不利于企業集中各方面的信息進行統一決策,而這一切都是以增加企業交易成本為代價的。由于這種層層監控和審批制度既浪費了人力又影響了企業的組織效率,所以企業的總成本還是不能進一步降低。并且由于企業的領導者不可能是各方面的專家,所以制定的決策難免有主管性和片面性,所以這種集權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企業制定最優決策。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以上矛盾。信息系統利用其強大的信息傳輸能力可以將代理人的信息即時傳遞給委托人,并且由于系統的開放性也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這樣就可以有效的監督控制和績效考核的成本,并且提高了工作質量。同時由于強大的信息獲取能力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獲取更多的信息,并且可以將這些信息高度集成,從而有利于企業管理者制定整體最優的決策。這樣,組織的權利就不必過于集中,領導的角色就可以由指揮官的角色逐步轉變成教練員的角色。
五、下一次產業革命 ——新能源產業
(一)四次產業革命的內在邏輯——人類欲望沒有止境
縱觀前四次產業革命,他們都有三個共同的顯著的特點:
? ? ? 第一,每次產業革命必須是符合人類進步的需要,從而滿足人類消費需要。前四次產業革命都是出于人類要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和生活半徑的需要,人類因此愿意去投資和消費。
? ? ? 第二,每次產業革命必須是深刻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第一次產業革命將人類從手工制造時代帶入機器生產時代,從第二次到第四次產業革命,通過火車鐵路、汽車公路和計算機互聯網實現了對地域限制的突破,甚至形成了全球的無形網絡,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經濟交往和生活方式。
? ? ? 第三,每次產業革命必須能夠形成相當長的產業鏈,滿足人類的就業需求。汽車產業從現在的眼光看屬于傳統產業,但作為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產物,汽車產業形成了至今為止最長的產業鏈,極大地解決了就業問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分散形成了很多很長的產業鏈,只是沒有像汽車產業顯得那樣集中而已。
(二)下一次產業革命——新能源產業
? ? ?研發新能源,推動新的能源革命,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已迫在眉睫。而以生物能源為主的新能源,將是新能源革命中的主力軍。
? ? ? 需求的刺激是技術革命更為重要的動力和線索。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社會一旦產生需求,則這種需求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技術推向進步。從需求刺激技術的角度考慮,我們相信,未來新的產業革命最有可能將發生于制約經濟發展的能源、原材料等領域。
關鍵技術——生物技術、海洋技術、基因技術、核能,潮汐能,風能,太陽能,低熱能,生物能。
(1)太陽能技術
1)太陽能熱利用和熱發電技術。太陽能熱利用是太陽輻射能量通過各種集熱部件轉變成熱能后被直接利用,它可分低溫(100—300℃):工業用熱、制冷、空調、烹調等;高溫(300℃以上):熱發電、材料高溫處理等。
?2)太陽能光電轉換技術。太陽電池類型很多,如單晶硅電池、多晶硅電池、非晶硅電池、硫化 電池、 化電池等。
3)光化學轉換技術。光化學是研究光和物質相互作用引起的化學反應的一個化學分支。光化學電池是利用光照射半導體和電解液界面,發生化學反應,在電解液內形成電流,并使水電離直接產生氫的電池。
(2)生物質能利用技術
生物質能是綠色植物 通過綠素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而儲存在生物質內部的能量。生物質能通常包括木材和森林工業廢棄物、農業廢棄物、水生植物、油料植物、城市與工業有機廢棄物和動物糞便等。目前發展的生物質能利用技術有:
1)熱化學轉化技術。是將固體生物質轉換成可燃氣體、焦油、木炭等品位高的能源產品。
2)生物化學轉換技術。主要指生物質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下生成沼氣、酒精等能源產品。沼氣是有機物質在一定溫度、溫度、酸咸度和厭氧條件下經各種微生物發酵及分解作用而產生的一種混合可燃氣體。
3)生物質壓塊細密成型技術。是把粉碎烘干的生物質加入成型擠壓機,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形成較高密度的固體燃料,密度約為1.2-1.3克/厘米,熱值在20 焦/公斤左右。
4)化學轉換技術。 1990年,我國消費生物質能約2.64億噸標準煤,大部分是直接燃燒的.目前,我國已研制成功小型氣化爐,氣化率達70%以上。高效生物質燃燒爐,熱效率達85%。
(三)新興產業
? ? ? 生態產業。水管理、再生能源循環及廢物管理等新興產業正在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興起,根據相關統計,歐盟的生態產業在過去5年中的年增長率為8%,預計20年后,全球生態產業市場將達到7萬億歐元。
風能產業。自2001年開始,全球風能產業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2009年的增長率高達31.7%。2011年,全球風能裝機超過237GW,中國、德國、印度、西班牙、美國等國家的風能裝機占到全球裝機總量的74%。
太陽能產業。隨著全球太陽能裝機的增多,太陽能已經成為繼水能、風能之后第三大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產業包括上游的多晶硅、變頻器、晶片、電池、光伏電池、安裝和跟蹤系統的生產,以及下游的項目開發、批發渠道、設計與工程、施工與維修。中國則是太陽能裝機增長最快的國家。
生命科學產業。生命科學產業有三大板塊:生物制造、生物燃料和醫藥設備。,據預測,到2020年,將生物質能轉化為燃料、能源和化學品將使全球經濟產生2300億美元的收益,而發展中國家85%的乙醇將由巴西、印度和中國生產。醫藥設備方面,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且發展中國家尤其中國和印度等人口大國出現較富裕的中產階級,醫藥設備將面臨全面升級的需求。
? ? ?電動汽車。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的鋰儲量占全球總量的57%,這些國家有可能成為世界各大汽車企業投資的熱點。2011年,智利與阿根廷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鋰供應商,其鋰生產占據了全球總量的46%。
(四)管理模式與組織結構
? ? ? 傳統的組織結構是金字塔式的,最上面的是企業的總裁,然后是中間層,最后是基層。指揮鍵從上到下,決策來自最上層,下面是執行層。隨著商業環境變化,組織管理的重心從以往的“資金管理”,發展到“業務管理”,協同管理將“以人為中心”’;組織架構從過去的“科層制”到“扁平化”,再到“去中心化”;組織管理的驅動力從過去的“權利驅動”到“流程驅動”,再到目前的“自主驅動”。未來企業組織結構將是一個相互連接的環形,組織工作將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真正目的。
小組成員:
胡彬彬 201410811103
熊霜 ?201410811110
張蓉 ?201410811112
楊露 ?201410811129
馮波 ?20141081113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