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發來信息,說自己很不滿現狀,總是有很多愁心事,比如工作上明明很用心還是被一頭批,難受,覺得自己沒用;又和男朋友鬧矛盾,委屈,還說了氣話……我發了幾個抱抱的表情過去,也一時語塞,都是生活常態,卻總讓我們心煩。我都忘了自己說了什么,估計不會有什么效果。
然后我就在想,上面的問題有沒有解。有沒有解呢。
我們通常自責悔恨是因為做的某些事說的某些話,傷害了別人而良心過不去;或是行為沒有達到他人、自己的期望而產生外來和自身的不滿。然后,我們對自己說,我怎么那么笨?我怎么又搞糟了?怎么又沒控制好情緒呢?我們對自己批判懷疑,在煩惱痛苦里越陷越深。
而這在乖巧之人與有偏執有完美主義傾向人那里,尤為嚴重。
乖巧之人想另大家都高興,不想看到他們失望的眼神,于是努力地付出。但當不如意時,便會深深的愧疚,認為辜負了他們的期望,認為自己不行??烧嬲龁柶鹋锩嬗袔追质菫榱俗约簳r,就會彷徨,因為背負了太多他人給予的行囊,以至于忘了自己的那份在哪。
追求完美和精致,往往對自己要求很高,不是說一定要有量化指標,而是一定要做好,顯水平,要自己認可。完美主義還帶有偏執和強迫癥在里頭,一次不行,再來幾次。但失敗時,就會懊惱,痛苦,懷疑自己的能力,情緒管控不了,要么使自己受內傷,要么攻擊外人。
另外,我們總是容易憤怒,認為他人冒犯了自己,于是,我們用強有力攻擊性的語言保護自己。事后,可能又會后悔,不該那樣,想著要不要去道歉,可又拉不下臉面,就在糾結中度過,并告訴自己,時間久了就會好的。
我們又會陷入悲傷,他人怎么安慰都無濟于事,只顧舔著自己的傷口自憐。我們還會感到委屈,認為自己在乎的人誤解自己,不在乎自己。就是陌生人的指摘和議論,都會擾亂我們的心緒,使我們低落或生氣。
……
不喜歡這樣的我們,帶有負面情緒的我們。
然后呢,我們想要擺脫。拿我自己來說,我意識到自身的脾性不大好,易怒,一時口快傷害對方,而后又懊悔。奈何本性難移,有心改之卻還是屢犯,結果就是特討厭自己,恨不得誰來打罵我。所以,我想擺脫這種困境,想抗拒這種現象,然而,越想不要,就越糾纏。
可是有一天,
你發現沒有,你自責或不滿意的那些所作所為,其實都是那個階段,我們用了那時的能力和智慧所能做到最好的,所以過多的批判真的不需要。
你發現沒有,世界上就沒有完美的東西,天地各占一半,男女各占一半,有善有惡,有美有丑。完美于每個人那也有不同的解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么追求完美本就是偽命題。
你發現沒有,不管什么原因,我們對自己的討厭,自責,不滿,其實都是不愛惜自己的表現,是不夠關懷自己。
你發現沒有,我們想要和負面情緒撇清關系,不接受易怒、難過或是消極的自己,就是在和自己對抗。
朋友在傷心,我們會安慰;朋友在自責,我們會說,“沒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太責怪自己了?!?可是,我們很少對自己說——Nothing, it's ok. Don't worry. Relax.
我們給予他人寬容,對自己卻苛求;我們給予他人關懷,對自己卻埋怨。
我們一開始就走了彎路,我們不是要擺脫,而是要接納。接納不完美不突出的自己;接納不好的脾氣,倔強的性格;接納憤怒悲傷委屈等等負面情緒。做自己的好朋友,在傷心難過時,給予自己力量和支持,而不是責難和對抗。像對待最好朋友那樣對待自己,充滿溫柔、同情和理解。試問,自己都這么難過了,你還不好好陪伴他嗎。
其實,這就是「靜觀自我關懷」——給困境中的自己提供自我支持——我在海藍博士著作《不完美才美·情緒決定命運》中學到的重要概念。這書中對情緒和如何自我關懷有詳細的闡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閱讀。
「靜觀」是對當下不加批判的覺知,也就是如實如是地覺知此時此刻的自己,包括自己的身體、情緒、想法和行為。
「靜觀自我關懷」就是和自己經歷的這些痛苦相處,并帶有善意和溫柔來對待處在痛苦中的自己。
靜觀說,此刻我在經歷什么?自我關懷說,此刻我需要什么?靜觀說,感受你的痛;自我關懷說,愛惜正在經歷痛苦的你。
想哭就哭吧,可以悲傷,可以低落,這都是我們的權力,壓抑逃避對抗都不是明智之舉。難過、感到壓力時,找到舒服的姿勢,深呼吸,放輕松,回到當下,給自己來個擁抱,告訴自己,這不是你的錯,誰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原諒自己,爭取每次都有一點點的進步就好。
善待自己,慢慢放過自己,即使諸多不滿意,諸多不完美。先對自己寬容了,方能知道如何不要求他人,做到與內心、外在和諧相處。這對于有偏執的我,及我這樣一類人來說,無疑是醍醐灌頂。
What's more, 欣賞自己,認可自身的優點,才能不湮沒于外在的各種議論中;才能給自己信心,不迷失在外在的否定中。
自我關懷,是很重要的武器,讓深陷情緒沼澤中的我們得到救贖。但萬千不是縱容自己干傷天害理之事的托詞。有了自我關懷,我想下一步才能談到如何調節情緒。
一文中,我講到不做情緒的奴隸,有一點是要與自我作戰,「自我」并不是我們簡簡單單的理解——我們自己,而是佛學上說的因無明產生的貪嗔癡導致的我執,染污了清凈心。佛法說一切情緒皆苦,萬般皆空,所以「與自我作戰」指的是減少自己的欲望,貪愛,驕慢,這樣煩惱便會少一點。而這里說的不和自己對抗,是說接納正視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所以是不沖突的。
2 培養對情緒的覺察,這個情緒是因為什么產生,有沒有可能避免,能不能減少損失面。步步觀照,學會分析,如此,難過的時間會縮短,憤怒的強度會減弱,依舊會經歷情緒,但不會長時間陷入。
3 換位思考。有時,我們與親密人爭吵而怨恨,就會來一句,你不重視我,其實很少與事實有關,我們只不過是敗給了想象,把自己當成了受害者,一副受傷委屈模樣。不要猜疑,而是要去了解和傾聽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客觀理性地分析。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就會容易理解對方的行為,不至于失控。
美國著名神經科學研究專家理查德·戴維森把情緒分為六個維度,每個維度都有相應的大腦結構負責。絕大多數人都在某個維度或多個維度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所以才會出現人與人在情緒產生及處理上有差異。那么,我能說我易怒,你總是在悲傷中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就是因為我們大腦缺了東西嗎,我想,是可以的。這樣,我們也能對自己對他人多寬容一點。本就有殘缺,但因包容和接納而美。
我又編輯了文字,發了過去,我想,這次該有用了吧。再不然,我就把這幾千字分享給她。
親愛的,我們已經很好了,給自己一個擁抱,我們都不和自己一條戰線上,還能期待誰呢。
不要那么自責和愧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負面情緒,給自己關懷和呵護。我們才是那個最要愛自己的人啊。
題外話,一直認為情緒管理應該是高等教育設置的基礎課程,因為每個人都逃不掉情緒,而少有人去探索,情緒是顯性的存在,又隱性地影響我們。我們學習人力資源管理,學習企業戰略管理,學習管理學各種理論,卻沒有學習情緒管理,學生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在社會上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