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7年的第8篇文章
1.知識付費
知識是用來解釋事物和解決問題的結構化信息,我們擁有的知識體系,影響著大部分的行為和決策,毫不夸張的說,一個人的知識體系決定了他的人生歷程。
既然知識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構建我們的知識體系?了解知識的分類是第一步要做得工作。關于知識分類,有很多分法,例如,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依據知識能否被清晰的表述和傳達,把知識分為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
2.隱形知識&顯性知識
顯性知識:能被語言或書面表述出來的知識。例如《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作者將什么是用戶體驗,以及用戶體驗的五個層次用文字的形式寫出來,這種知識就叫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不能夠被清晰表述和傳達的知識。你明白某件事,但是讓你把這件事說清楚,你總是說不明白,這種知識對于你來說就是隱性知識,雖然你懂,但是你表述不出來。李笑來老師曾經說過,能混的好的一般是兩種人,一是能寫的,二是能說的。因為不管是能寫還是能說,他們都能將自己的隱性知識變成顯性知識,這也是我為什么寫作的原因。知道和能說明白或寫明白,真的是兩碼事。
3.what、why、how、who
一件事情,首先你要知道這件事是什么(what);然后你得知道這件事的本質是什么(why);知道了本質,接下來便要解決怎么做(how);如果你不是到怎么辦,你要知道誰能辦這件事(who)。這是另一種知識分類方法,這個方法的好處是能幫我們快速了解未知的知識,這個過程要經歷三個層次,即:what——why——how,如果是在自己弄不明白解決不了,你還可以找懂得人去處理,即who。
know-what:主要是敘述事實方面的知識;
know-why: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
know-how:主要是指對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know-who:涉及誰知道和誰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識。
4.按照知識的功能和用途來分類
有一派教育家認為,教育不應該是簡單的職業教育,更應該發展心智和擴展視野,既通才教育很重要。小時候被要求的德育體美全面發展,就是通才教育的理念,這是特別好的教育方針,只不過在學生階段沒有被好好落實罷了。既然被要求通才教育,那么人類所有的知識有多少種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其中《斜杠青年》這本書提出了張建林博士的分類法:按照知識的功能和目的,將知識分為四種。
①理解宇宙以及人類生存環境所需要的知識
宇宙學,物理學,生物學,地理學,氣候學,數學,概率統計等等,這類知識基本屬于自然科學。
②理解社會形成和制約個體的社會環境,商業經濟環境所需要的知識
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律學等等,它們的目的是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社會的本質。
③理解自己心理和情感世界的知識
當被羞辱時為什么會憤怒,遇到喜歡的人時為什么會心跳加速,我們是如何認知這個世界的,所有關于人類自身的知識都可以被歸為此類。包括:心理學,哲學,美學,宗教,文學等。系統的學習此類知識,能幫我們理清生命的意義、內心的幸福等相關問題。
④專業知識
這是我們參與社會分工,立足于社會的知識。拿我來說,一名交互設計師,那么用戶研究、產品設計、交互設計、UI設計、開發、測試等等,這些和我職業相關的知識便是專業知識。都是要去了解的,只不過是了解的程度深淺問題,這關乎我能否在這個商業社會立足,找到自己的價值。
5.知識分類只是第一步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上面介紹了三種知識分類的方式,針對不同的場景我會使用不同的分類方法。
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能幫助我區分,哪些問題是我懂但是說不明白的,這個時候我就要想辦法講給別人聽或者寫出來。當我要去了解某個新知識或新事物時,便會采用what-why-how-who的方式。在閱讀,對書籍進行分類時,我便會采用張建林博士的分類方法,每當拿到一本書,便會在大腦將它進行歸類,從而有利于大腦中知識的結構化和體系化。
知識管理涉及到知識的學習、保存、利用、分享、創新五個方面,每個方面都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知道了知識的分類方法,就能做到體系化的將學習到的知識有序的保存在大腦中,使用的時候能隨時提取出來。所以知識分類是知識管理的基礎,是第一步,只有做好了這第一步,后面蓋的知識大廈才能屹然不倒。
看到最后,你有沒有產生這樣的疑問:就這么機械的將知識分類,這樣真的合理嗎?先自己想一想答案,再往下看。
合理也不合理,這是我給出的答案,合理是因為大腦認知新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將知識不停的分割,分割到大腦可以接受的程度,這也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學科的原因。不合理是解釋事物或者解決問題時,通常會涉及到多個角度,這需要站在更高的維度去思考全貌,需要將不同的知識串聯起來,那么如何串聯起來?這里推薦兩本書《萬物簡史》和《知識大融通》,希望對你有幫助。